洛陽,雖自唐以後,逐漸衰敗沒落,己不在是王朝的都城,但其政治意義,依然可以媲美南北二京,遠遠不是西北的長安可比,更不是偏安西南的成都可比。
因為洛陽居天下之中,自古便是帝王問鼎之所,群雄逐鹿之地。
自古得中原者,未必能得天下,但想得天下者,最後都得攻取中原。
當初闖王正是攻破了洛陽,才有了問鼎天下的資格,得到北方文人的認可,紛紛投奔,從一介流寇,蛻變成了一位有資格爭奪天下的梟雄。
這種大義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確確實實的影響著天下人,和王朝的氣運。
畢竟連洛陽都被攻破了,就會讓天下的文人士紳,忍不住會產生難道朝廷真的要完了,要不行了的想法。
一些野心家和想博從龍之功的文人,便會蠢蠢欲動,再也無法安分守己。
而這類文人,在中國曆朝歷代比比皆是。
當初崇禎之所以急吼吼的下令,讓孫傳廷出潼關,以闖軍決戰,就是因為洛陽的政治意義太大,被攻破後,已經動搖了大明的根基,比當初鳳陽祖墳被挖更為嚴重。
所以李過和孫可望自然是想要再次攻破洛陽,打擊大明計程車氣和皇帝的權威。
但兩人也知道,想要在明朝的各路大軍抵達之前攻破洛陽,幾乎不可能。
何況兩人也不傻,知道即便最後攻破了洛陽,也必定損兵折將嚴重,恐怕很難再打得過殺到的各路明軍。
所以兩人也只是在洛陽城下準備了三日,便匆匆的發起了羊攻。
因為聯軍的真實目的,並非是攻取洛陽,而是將明軍都吸引至洛陽附近決戰,贏了不但洛陽唾手可得,天下之大,大軍也可隨意縱橫馳騁。
雖然對於和明軍決戰,李過和孫可望都沒抱多大獲勝的希望,畢竟兩人都是久經戰爭的老將了,打不打得贏,心中其實早就有底。
但哪怕明知輸多勝少,卻也只能孤注一擲拼一把,因為拼還有一線獲勝的機會,不拼大軍窩在西北,暫時是安全,可等到明軍主力從草原南下,那就真的連拼的機會都沒有了。
畢竟建奴和明軍主力對峙在草原上,時間不可能太久,最後扛不住,先退兵的必定是建奴,這點闖王和李過都非常清楚。
如果明軍和建奴有決戰的態勢,闖王倒是想守在西北等一等。
可明軍主力明顯不想與建奴決戰,建奴也不想打,如此闖軍卻是不得不拼命。
因為建奴可以退回東北,闖軍卻是守不住西北,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大軍在洛陽也只是羊攻了三日,便停了下來,因為劉澤清已經率領五萬大軍度過了黃河,抵達了弘農,左夢庚同樣帶著五萬大軍抵達了汝州。
但兩路大軍都沒有繼續前進,明顯是想等闖軍和大西軍,士氣大跌後,再進軍決戰。
此刻城外的大帳中,李過和孫可望都是氣的破口大罵。
“李兄,看明軍的架勢,明顯是想耗死咱們,這次咱們攜帶的糧草雖然充足,但最多也就能維持三月,所以這般乾耗著絕非長久之計呀!”
“那不知孫兄有何高見?”
“繼續羊攻洛陽,作用已經不大,強攻更不可取,為今之際也只有主動尋求與明軍決戰了。”孫可望沉聲道。
“明軍分三路,孫兄以為我軍該攻擊哪一路?”李哥也知道除了主動進攻,別無選擇。
“無論攻哪一路,另外兩路和洛陽城中的明軍,都會立即壓上,所以必須要分兵牽制住兩路,攻一路才有機會獲勝。
我是這樣打算的,由李兄率領十萬闖軍,繼續圍困洛陽,牽制城中的高傑和弘農的劉澤清部,我則率二十萬大軍,直接繞過洛陽東進去攻打吳三桂的前軍,不知李兄意下如何?”
孫可望緩緩說道,說完直直的看向了李過。
“如此自然最好,只是汝州還有五萬明軍,到時那吳三桂若選擇龜縮不戰,汝州的明軍殺到,兩面夾擊下,孫兄可有把握?”
李過想想,然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