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寶鈔之所以爛大街,惹得天怒人厭,主要還是不能兌換銀子,也不能用來交稅,說白了就是老朱自己都不太相信這玩意兒。
還想叫別人相信,這不是痴人說夢嗎?
加上又胡亂的發行,不懂得節制,讓大明的生產力,根本就跟不上寶鈔發行的數量,最後不成廢紙才怪。
而這種以國家信用做基礎來發行紙幣,那是前世現代社會才敢乾的事兒,可老朱卻提前了整整六百多年,直接跨過了金銀本位。
朱慈烺前世雖然對金融方面不太瞭解,但也知道直到二戰後期,各國才會廢除金本位,紙幣不再兌換黃金,所以暫時他也只打算老老實實的使用銀本位,來發行寶鈔。
暫時也無法統計大明的生產力,同樣打算老老實實的有多少銀子,就印多少面額的寶鈔,始終將寶鈔和白銀掛鉤,這樣便不會通貨膨脹讓寶鈔貶值。
待到北方恢復了元氣,天下徹底平定後,那時便可以一兩銀子,印刷三四兩寶鈔,應該都不成問題。
果然,事情也如朱慈烺預料的那般,擠兌風波也只持續了四五天,就有人開始拿著銀子去換寶鈔,到皇家店鋪購買東西。
而還沒來得及將寶鈔兌換成元寶的人,也不再像前幾天那般,晚上熬夜都排在銀行門口,顯然大家都明白了,銀行是不會關門的,皇帝也有的是銀子,想什麼時候換,就什麼時候換。
最終這次發放出去的一百多萬面額的寶鈔,銀行只回收了近九十萬,皇家店鋪回收了十萬左右,起碼還有五六萬面額在官員百姓手中。
大多都是不足五兩面額,不願再去找別人合作去銀行兌換銀子,留在了手中,以備不時之需。
而城中的其他店鋪商戶,也開始接受寶鈔,不過一開始是一兩銀子只能當做五錢,後來慢慢的漲到八錢,但大家顯然不是傻子,吃過了幾次虧後,便不再同意了。
與其虧錢花掉,還不如去皇家店鋪買些糧鹽,或者是等著下次發俸祿了,湊夠五兩再去兌換元寶。
對於這種情況,朱慈烺並沒有強加干涉,既沒有下令城中商戶店鋪必須接受寶鈔,也沒有下令他們不許故意貶低寶鈔的價值。
這種事情順其自然更好,隨著寶鈔流通性的增加,銀行的堅挺,商戶們為了方便,自然會選擇接受寶鈔。
而朱慈烺也將精力放到了發展工業上,和培養皇家幼童上面去了。
這次他在宣府大同及山西,總共帶來了五千名六至十歲的幼童,又在四軍屯田的軍戶中挑選了五千名,足足一萬名幼童都送往了國子監統一教育。
他打算先讓著一萬幼童學習四年的愛國教育,一邊識文斷字,一邊打熬筋骨。
四年後再分五千進武堂,另外五千則作為皇家政務人員學習律法等。
為了讓著一萬幼童避免傳統文人的汙染,國子監不但採用的是封閉式管理,教授他們識文斷字的老師,也都是識字的宮女和士兵教官。
這些幼童都和皇家簽了十年的賣身契,給他們的家人都補償了一筆銀子。
此刻,創造監內,看著經過改進的紡織機,朱慈烺也是壓抑不住心中的興奮。
他沒想到短短兩三個月,這五百名工匠紡織的婦女就能取得不小的進展。
可見這紡織機,只要弄懂了原理,想要提升效率並不困難,只不過以前沒人專研,或者說有人弄出來了,也被埋沒掉了。
紡紗機依然是一人腳踩,由一個紗錠增加到了三個,只是簡單的機械結構改造。
不過在沒有軸承減少摩擦力的情況下,一個人紡三個紗錠已經是極限了,再多就要踩不動了,兩隻手也忙不過來。
織布機倒是沒多少進展,哪怕朱慈烺已經提醒過,關鍵就在織布的梭子上,但工匠們和會織布的宮女們,依然不知該如何改進。
顯然比起紡紗機,織布機要複雜的多,可能是古代最複雜的機器了。
不過朱慈烺也沒在意,織布機可以慢慢搞,防紗機提高了差不多兩倍的效率,已經完全可以和江南棉布竟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