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趙鶯鶯姐妹還是讓人給送回來了——若真是等到元宵節的熱鬧散去再回家, 那就不知道到幾時了。不過沒有一群人聲勢浩大地送,只有崔本崔源兩兄弟一起而已。崔本也是看出了趙鶯鶯的猶豫之處,主動提出的。
趙鶯鶯本就不是猶豫矯情的人, 既然她的憂慮已經解決了, 自然就由崔家兄弟送回家去。一路上趙鶯鶯和崔本都不大說話, 倒是崔源和趙芹芹兩個小的,都是愛說愛鬧的性子, 竟說起來沒完沒了了。
聽兩人說話, 不知不覺趙鶯鶯心情鎮定了很多。等到了家門口, 再三謝謝了崔家兄弟兩個。就連一貫跳脫的趙芹芹也明白今日是受了人家恩惠, 趙鶯鶯行禮道謝, 她也行禮道謝,十分真誠。
送了趙鶯鶯趙芹芹歸家,崔家兄弟再上街時候已經不早了。崔源年紀小愛玩愛鬧還想上街,崔本卻是沒那個心思了。於是兄弟兩個在甘泉街上分手,崔源依舊去玩,崔本卻是一個人家去了。
一路上他都想著趙鶯鶯剛才的事情, 崔本這人面上看不出來,其實為人頗有俠義之心。所以剛才出手在朋友們看來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和平常的他決然不同!
往常他出手助人不過是本性如此,內心固然會因為惡性而生氣, 卻絕不會有今天的憤怒。追究原因不過是因為今天的事主並不是什麼不相幹的人,而是趙鶯鶯——沒有人看得出來崔本對趙鶯鶯有什麼不同, 但是崔本自己知道那是不同的。
說起來崔本認識趙鶯鶯極早,在她七八歲的時候就見過。不過當時趙鶯鶯才是個女童,他自己也年紀尚小,自然沒有什麼蒹葭之思。要說開始不同,還是兩三年前,趙鶯鶯的大姐趙蓉蓉出嫁的時候。
當時趙家嫁女,請的廚師還是崔本的大哥崔仁,而崔本則是代表崔家去吃席。趙鶯鶯當時不過十二三,身量尚小,卻已經有了一種自然風度。崔本常覺得她不似和她一般大小的小姑娘,沉穩聰明的多。
之後崔本就有意無意地和趙鶯鶯交集多了起來——其實並不是交集變多了,而是之前有交集的時候崔本都不甚在意。而如今一旦有交集,他都有關注著。
事情有時候就這樣古怪,以前沒有注意的時候不過是不相幹的人。一旦因為一點點心觸而多看了幾眼,便是越看越喜歡,越看越得他的心。到現在為止,他對趙鶯鶯喜歡的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外人見他對趙鶯鶯,不要說靠前了,就是提一句都是沒有的,就以為他和所有人都不同,對趙鶯鶯這個遠近有名的女孩子沒有興趣。其實不是的,就像平常有人喜歡一件東西,正是因為喜歡,所以碰都不敢碰,生怕碰壞了。
放在對女子身上,還有一個專門的說法——唐突佳人。
崔本從來只是心裡想想而已,對趙鶯鶯多說幾句話就會失了分寸,就像上次在藥局裡一樣。明明是想說些話的,最後卻變得那樣生硬。不過他為人有決斷,也不是沒有以後的規劃。
之前他提前拿到分家的錢,已經拉起了自己的家業。現在他酒坊經營的不錯,這就更有底氣了——他的規劃就是自己做出一番成就,然後再請媒人去趙家提親。話說只是嘴上說說有什麼用,他就要討趙鶯鶯做老婆,這才是正經,遠比一日說她千百回來來的振奮!
之前他就拐彎抹角地從自己大嫂那裡得知,趙鶯鶯的娘王氏已經有所打算。她準備趙鶯鶯十五歲的時候才請媒人到處看子弟,十六歲的時候正好定親。最後十七八,年齡最好的時候嫁人!
所以去年他按捺住了,等的就是今年再告知家中老父和大嫂,請人上門說親。卻沒有想到一些輕浮子弟根本不管趙家的宣告,自顧自地就請人說親了。崔本頗有些心驚,生怕趙家就將趙鶯鶯許人了。好在最後聽到的訊息,趙家都以趙鶯鶯年紀太小給拒了。
之前蔣四郎家上趙家提親,因為沒有透過媒人,所以外人很難知情——其實更難的是聯想到蔣四郎和趙鶯鶯。畢竟自古以來的風氣是高門嫁女低門娶婦,以趙鶯鶯家的境況,就算不攀高枝,也該尋一個差不多的人家才是,哪裡輪得到蔣四郎!他家負債累累,都窮的揭不開鍋了。
直到今日,方才他和崔源一起送趙家姐妹回家,聽趙芹芹和崔源抱怨,這才知道,這個蔣四郎是往趙家求親被拒了的!
這讓他如何不憤怒!一個這樣一事無成的街痞浪蕩子,無賴之人竟然也向趙家提親?而且今日竟然還因為提親不成而生出這樣的事情來。這讓他心裡有是生氣又是著急,生氣的當然是蔣四郎這個人物。著急的則是蔣四郎之流都在提親,他再不出手是不是就遲了一些。
他倒是有心和家裡說一下這件事,只是之前一直沒找到機會——畢竟家裡也不止老父和大哥一家。人多口雜,事情還沒有成恐怕就宣揚的滿天都是了,崔本最是厭惡這個,所以他原本的打算是上門說親前夕再和家裡說。
反正就他看來,家裡也不可能對他看中的親事有意見。一個是他現在也算是自己承擔自己家業的大人了,一般家裡人誰會對他指手畫腳?另外崔趙兩家關系本就相近,娶一個門當戶對知根知底的女孩子,這不是最好的選擇嗎?
他本來的打算是再過半年,自己這酒坊經營地更好了一些再說提親事。現在卻覺得緊迫起來——雖說王氏的打算是先請媒婆張羅,定親應該是明年的事情。可是這種事情怎麼說的準?說不定半道就有了一個再滿意不過的女婿,拍板定下了!
夜間躺在床上,想著這件事,崔本心裡暗暗計較:這件事恐怕要重新計劃計劃了!
確實要重新計劃,不過不等他因為這件事麻煩家裡,家裡先找上了他的麻煩。就在第二日,正月十六。現在是正月裡,即使分家了的兄弟也常常去到老父那邊,也就大哥崔仁的房舍處。
女眷們打葉子牌、消遣說話,兄弟們則是就著小酒喝下酒菜,說些少年時代的事情。又因為崔本如今新分家出來了,所以今年說他的特別多。
崔家的規矩並不嚴,對於孩子分家也是一樣。長輩並不一定要孩子等到自己去世再談分家,而是更喜歡看子弟分散,每一個都能支撐家庭。這也是當年的崔家先祖的見識,按照他們的看法,崔家子弟之間真有情誼,即使分家了也會相互扶持。若是彼此生厭,那麼就算沒有分家,也不要指望互相幫助,沒有互相扯後腿已經算是難得了。
而眾子弟分家出去也有好處,如同撒種子一般,在一個窩裡。要是好的話一起成活固然很好,若是不好,豈不是都完了?種子撒開,即便只有一株成活,那崔家也就算是延續下來了。這就像是買菜的時候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小民的智慧雖然很質樸,卻一點也不粗劣。
到崔本這一輩,分家的規矩一般是成親的時候分出去。但有的子弟成親之前就已經能獨立了,那麼之前分出去也無妨。這樣說起來,成親的時間其實是最後期限。無論怎麼樣,一個男子在成親之後總該獨立起來的。
崔本已經分出去了,而且看起來前程大好,經營的酒坊看起來十分興旺。幾個當哥哥的還好,也就是多給他說說生意人脈上的事情——崔家這些兄弟,或許都各自有些毛病,但在兄弟齊心這件事上還是做的不錯的。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利益沖突!
不像是久拖著不肯分家的人家,崔家早早分家,而且每個兒子分家的錢糧都是早就定好的,除了長子崔仁多得了一所房子,其餘的人都是一樣的。崔仁是長子,又要奉養父親,有這一點特殊待遇大家都無話可說。
大抵因為這個,崔家兄弟之間關系沒有那麼複雜,更沒有相互算計——反正算計不算計的,你能得的東西就那麼多。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哪有那麼多時間勾心鬥角!於是這樣兄弟之間感情反而很好,至少比很多幾世都聚居在一起,無數遍強調兄弟情誼的大家族兄弟感情要好得多。
倒是當嫂子的有各自的想法,到不能說有什麼心思好壞。只能說女人家麼,總是容易說到婚姻嫁娶之事。現在崔本既然在成家之前就已經立業,那成家的事情就更是刻不容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