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看了就贊:“鶯姐兒聰明,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和你外婆學這些,從來都是一遍兩遍地教。當時就算學會了,等到第二年端午又全忘了。非得等這樣來個四五年,然後才記得牢牢的,再不忘。”
正說話間,外面有傍晚吃完飯無事做四處走動散步的街坊站在門口道:“噯,趙三嫂在包粽子吶!”
如果沒有之前張家那種情況,平常家裡有人的時候,趙家是不關院門的。這時候院門開著,外頭人自然能看見趙家一家老小都坐在院子裡包粽子。
王氏笑著招呼:“正是了,四嫂!我家各種餡料都用上,到時候各家都送喜歡的!”
那婦人笑了一聲:“那感情好!”
說著踱步進來,看到除了米桶裡是濕漉漉的泡過水的糯米。然後就是一個個的瓦盆裡有各種餡料,豆沙、火腿、臘肉、蛋黃......正像王氏說的,各種餡料都有。
又看那一籃子的粽葉,知道趙家恐怕要包不少粽子。於是贊道:“趙三嫂家裡越發體面了,那行!我就只等著端午時節吃趙三嫂家的粽子。”
這位街坊的話並不是憑空來的,雖然端午節算是和元宵、中秋、元日齊名的大節日,幾乎是人人都要過的。但是既然過年都有人過不起,端午節有人過不成,或者要寒酸節儉地過,那也是不稀奇的。
太平巷子這種有貧有富,魚龍混雜的地方更能看出這種差別。像趙家的鄰居王婆子家就是第一等的人家,人家過節和那些官家人、大商戶沒什麼兩樣。各種節禮講究的很!
趙家沒有那等力量,不過也算是不錯的了,算是王婆子下之下的那一等。至於比趙家差的,也是太平巷子人數最多的一等,他們也會包粽子,也會置辦端午節過節東西。只不過江米不過幾斤十來斤,餡料也大多儉省著來。
可別小看這種小處,往往就是這種小處能看出一戶人家的豐儉。
不過這種人家也算是不錯了,那種稱幾斤江米,包幾個江米白粽過節,甚至於不過節的人家也好多著呢!
這時候粽子也不僅僅是粽子了,還是一戶人家興旺發達的象徵。帶著這種愉快,趙家人全家一齊動手,二十斤的江米晚上就包完了。放到第二天早上就拿到大鍋裡一起煮起來。
王氏一邊把一串串的粽子撈起來,一邊教導女兒:“這粽子包好了就快些下鍋煮,煮熟了之後能存放好久呢!吃的時候就重新煮熱就是了,就這一點好,格外方便!”
確實是方便,之後兩天,直到端午節之前的日子,家裡的早飯都是拿粽子對付的。反正口味多,家裡一時之間吃不膩。
不過相比較口味多種多樣的粽子,趙鶯鶯最喜歡的反而是什麼都不加的白粽,或者只簡單放了紅豆或綠豆的那一種。然後拿這些口味樸素的粽子,或者蘸白糖,或者蘸醬油,一個甜口一個鹹口,她覺得都很好。
到了端午節那一日,過節並不能休息,反而更加忙碌了。一早上家裡的孩子就被四處差遣,按照親疏遠近地給各處送粽子和節禮。
王婆子家的節禮有很多講究,趙家就沒有了。最普通的街坊鄰裡就只有兩個粽子。稍微近一點的多給兩個,熟悉的人家則是添上一包綠豆糕。至於小三巷王家河趙貴趙福那邊則更厚,一串粽子、一包綠豆糕,再加上了一瓶雄黃酒。
不過王婆子家的端午節禮送來的時候還是讓趙家微微驚訝的,東西不算多高貴。同樣的自家的粽子一串,也有綠豆糕這種端午節常見點心。然後就是兩個大西瓜,兩塊尺頭,以及扇子、枕巾之類的小東西。
都不貴,但是整整齊齊的顯然是很懂禮的樣子。趙家收下既不覺得有負擔,又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
趙吉就對王氏道:“人家能夠做到如今也不只是靠著撈偏門,也是有自己的本事的。光是這過節送禮我就學到了一手——富有富的送法窮有窮的送法,我去給那些布莊的大老闆送禮,他們看得起的我負擔不起,我負擔的起的人家看不起。這時候按照王嬸子的來,既不會打腫臉充胖子,那些老闆看了也覺得我們是既尊重又懂禮。”
這樣說著他就重新整理給別人的禮,趙鶯鶯看到了也覺得不錯——不是說王婆子送禮的手段不錯,而是覺得自家爹爹不錯。他並沒有受過這種程度的禮節交往的教導,這時候做的不夠好也不能苛責。但是他知道自己能如何改進之後就立刻做出行動,顯然這已經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的品格了。
端午節當然是過的熱熱鬧鬧了,不只是因為這一天有好吃粽子——其實趙家在端午節之前就開始吃粽子了。最關鍵的是這一天有社火可以看,如果不嫌路遠的話還可以出城去看賽龍舟。
趙蒙倒是想去看,不過家裡大人都有事,女孩子們怕熱也不肯去。最終只有他一個,然後攏著一個巷子裡十幾個半大小子一起去看。
回來之後就給大家學賽龍舟的熱鬧:“那龍舟的龍頭有不同的顏色......不過實在是太熱了,還有一條龍舟打鼓的熱暈了,賽龍舟還沒有開始就輸了。”
龍舟上除了劃船的還有一個打鼓的,這個打鼓的責任重大,他負責整條船的劃動的節奏。慢了不行,因為那會輕易被人超過去。快了也不行,第一那會擾亂劃船手的節奏,第二前面劃得快費力多,後面就沒有力氣了,這樣是無法得到最終的勝利的。
趙鶯鶯聽的有趣,只不過想到有一個鼓手熱暈過去的事情又覺得十分不妙——又是一件說最近天氣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