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太監外出辦差的時間長短和距離分為常駐、出公差、採辦、查街、遛彎、夾帶六種。皇帝和司禮監任命某個太監出任監軍或者鎮守太監,這種情況下這個太監會在外地某一個地方長期駐守,這就叫“常駐”;代表皇帝去宣旨,或者去慰問某個人,就叫“出公差”;聽從皇命或者後|宮主子的命令去外面購買東西,或者司禮監指派某人去外地交接貢品的,叫“採辦”;奉命去京城街上或者附近打聽訊息的,叫“查街”;幫一些小主子或者師傅去外面購買私人物品的,藉口去外面轉轉呼吸一下空氣,這種情況下叫“遛彎”;太監私下交託,宮女求太監買一些私人東西,或者轉交東西給外面的人,這些事情本來是違規的,所以不能明著做,這就叫“夾帶”。常駐和出公差是光明正大的,不但在司禮監有存檔而且外面的朝廷和內閣也有記錄。他們的安全受到保障,待遇和同一級別的官員一樣,有的甚至於比一般的官員高。採辦屬於完成內宮交代的事務,就算幫皇帝辦事也算是皇帝的私事,所以不需要向內閣報備,司禮監有存檔就夠了。絕大多數太監出去辦差都是打著採辦的名頭,這樣既方便又不需要向內閣報備。查街和遛彎都不能夠離開京城太遠,所以太監不算外出,在京城誰也不敢得罪太監。夾帶的人連公開都不敢,只敢私下交易當然外人是更加不知道了。
就算常駐在外的太監也分三六九等,根據地位和權力大小有很大的區別。大明有十個鎮就有十個總兵,這些人手裡掌握著大明近七成的兵力。皇帝當然不敢太相信這些武將了,所以幾乎每一個總兵身邊都有一個監軍太監。這些監軍太監代表皇帝看管著這些高階將領,甚至於淩駕於這些總兵之上。除了京城的三鎮之外,全國有七個鎮,七個總兵分駐各地,監軍太監就是那裡的土皇帝。除了這幾個監軍太監外,南|京、鳳陽、等幾個重要城市也有鎮守太監。他們幾個太監屬於一級駐外太監,品級在正三品左右,相當於地方上巡撫。他們不但代表皇帝監管著地方,更有權利暫時對地方官員停職。因為皇帝太過於相信他們,所以他們的上奏幾乎全部同意,所以地方官員不敢得罪這些太監。這些太監之下就是其他分駐太監,一些將領身邊的監軍,一些城市的鎮守太監等等,他們屬於二級駐守太監,等級在正五品到從四品之間。再往下只有常駐太監的手下了,內宮不會派人分駐縣一級的衙門。
這些常駐太監地位和外面的官員差不多,二級駐守太監相當於州府的長官,一級駐外太監是省部級高官,司禮監直接管理這些常駐太監。內閣是管理外官的最高機構組織,司禮監是管理這些太監的最高組織。有潛質的巡撫或者布政使有可能進六部當尚書甚至於進內閣當宰輔,同樣有潛質的一級駐外太監也有可能進司禮監當秉筆太監甚至於司禮監掌印太監。幾乎司禮監所有的秉筆太監都有在外擔任過駐守太監的經歷,就像內閣閣員都有在六部和各地省份擔任過重要職務的經歷一樣。
不過也有例外的,孟沖這個現任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就是一個例外。孟沖只在內侍局呆過一段時間,然後直接來到乾清宮當差。擔任過乾清宮主管太監、乾清宮打掃總管、乾清宮副總管、玉熙宮副總管、玉熙宮總管、乾清宮總管、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任乾清宮總管等等,最後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就是因為他沒有在外當過駐守太監,所以一些人看不起孟沖,覺得孟沖上位不符合規矩。馮保就是其中最囂張的一個,經常在人前人後諷刺孟沖是一個不稱職的司禮監掌印太監。
為了消除影響,為了讓人不再笑話自己,孟沖曾經安排人手外出駐守過,希望他的手下能夠控制一部分外面的人,緩和孟沖的尷尬局面。可是因為孟沖沒有駐外的經驗,所以他的親信在外面也辦不成事。不是被地方官員作弄了,就是逼得太緊導致對方群情激奮。孟沖只好任由馮保等人笑話自己,也不敢輕易派親信出去擔任駐守太監了。
幾年前一個機會擺在了孟沖面前,孟沖終於發現了一個翻身的機會。孟沖老家的一個親戚來信說,有一個叫孟河的軍人主動打聽孟沖老家的事情。孟沖派人警告孟河,讓這個孟河不要沒事找事。沒想到這個孟河是來認親的,說孟沖應該是他沒有出五服的堂叔,孟河不但託人送來了禮物而且寫了一封認親信給孟沖。孟沖起初不大注意,反正這種事情在孟沖發跡後經常發生。不久之後孟河又寄來了一封請功報告,說他力戰敵寇,斬五首記功一次加一級,他已經是朝廷正六品的武官了。孟沖一想起自己缺少的就是這種親戚,所以就開始和孟河交往起來。孟沖發現這個侄子不但聽話,而且深懂孟沖的心意,所以孟沖開始重用孟河。孟沖利用自己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的身份安排孟河進錦衣衛,孟河一下子成為了錦衣衛的正六品武官。不要小看同樣是正六品,錦衣衛的官可比一般的軍官要高階多了。再加上有孟沖這個叔叔在,孟河可以說是前途無量,就算當不上錦衣衛指揮使,也可以當一個錦衣衛千戶,風風光光一輩子了。
事情就是這麼巧,孟河在一次辦差中傷了下身,成為了一個準太監。孟沖本來想安排孟河進宮當太監幫自己做事的,沒想到陳洪這個當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卻要按章辦事孟河不能進宮,就算進宮了也只能是永遠的雜役太監。孟河進宮不成只好留在錦衣衛,但是錦衣衛的人都會到孟河是一個太監錦衣衛,所以經常拿這件事情笑話孟河。
孟河多次找孟沖,希望調離錦衣衛總部,哪怕去邊關也比留在錦衣衛被人笑話好。剛好這時候嘉靖皇帝要趕景王離開京城,孟沖這個整天跟在嘉靖皇帝身邊的太監當然知道嘉靖皇帝的用意了。所以孟沖故意安排孟河去監督景王離京,景王當然氣不過了,當眾把脾氣發洩在孟河身上。全京城的人幾乎都知道了這件事情,孟河也因此調到了通州當一個錦衣衛百戶。隆慶皇帝登基後,覺得對景王這個弟弟不放心,想派一支軍隊名義上保護景王,實際上監事和控制景王。孟沖就把孟河上報上去,隆慶皇帝得知孟河的事情後馬上拍板讓孟河出任這支軍隊的千戶指揮官。孟河不但會打仗而且和景王關系不好,這才是隆慶皇帝要用孟河的最主要的原因。
孟河出任軍隊指揮官後,按道理要派一個太監監視孟河。孟沖對孟河十分放心,所以特意指派一個親信擔任監軍,其實只不過是當孟河的手下,幫助孟河和孟沖聯系而已。孟沖幾乎每個月都收到孟河寄來的情報,孟河總是說景王很安靜,沒有任何不軌的行為。上個月孟河身邊的監軍馬奎的隨身小太監何貴回京了,他是回來接替孟沖身邊的太監擔任孟沖的隨身太監的。孟沖為了了解孟河和馬奎的近況順便問了何貴幾句,沒想到問出了一些不知道的事情。何貴說馬奎經常不在軍營,軍營的事情幾乎都交給孟河一個人管理。馬奎不但有用不完的錢,而且經常把一些貴重的東西託人帶回老家。這些事情並沒有引起孟沖的注意,何貴的一句話引起了孟沖的注意。何貴告訴孟沖,前幾天景王過生日請他們去參加,孟河和馬奎都去了,宴會上十分熱鬧。孟沖馬上一驚,孟河和馬奎都沒有提到過這件事情,更沒有提到有什麼人參加了宴會。何貴告訴孟沖,景王幾乎年年舉辦這種宴會,他生日舉辦過,他的夫人生日也舉辦,孟河和馬奎幾乎每一次都參加了。
孟沖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上了孟河和馬奎的當,被他們的話欺騙了。景王這些年不是沒有動作,而是有人故意隱瞞下來不上報。看來孟河和馬奎已經被景王收買了,怪不得問不出一個結果。可是孟沖不敢上報,更不敢讓李太後、馮保和張居正等人知道這件事情。因為孟河是孟沖的侄子,孟河是孟沖舉薦的,馬奎又是孟沖的親信,任何人都不會相信孟沖是清白的。要是孟河確定為叛徒的話,就會株連九族,孟沖當然也在其中,所以孟沖不敢舉報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