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出去體驗生活的時候還是要換成不打眼的棉布衣服,不然穿成那樣這就是明白告訴周圍的農民伯伯他們家裡很有錢很有權,可以一哄而上來搶的。
從雲飛雪的角度,她覺得太後的教育是很成功的,畢竟教出來了一個開國皇帝。
而且體驗民間生活是有必要的,畢竟只有真正的理解民間,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這種,其他的皇帝很多都不太管這些民生之事,但是國家還很穩定。
輪到崇禎的時候,崇禎十分喜歡管事,親力親為,之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
明朝亡了。
崇禎喜歡親力親為但是卻並不懂得民間百姓的事情,只是誇誇而談想當然,這樣當然治理不好了。
據說萬俟靖他們上次去的是縣城,那麼他們這次要去的就是鄉村。
坦白說從東漢末年到如今,百姓經歷的戰亂流離了數百年,就算是在之後的晉朝也沒有多麼的太平,依舊苦不堪言。
等到萬俟峰一統天下繼位皇帝的時候,人口已經銳減到了一個可怕的數字,說是十室九空也不為過。
萬俟峰一即位就開始休養生息,大力發展農業,並且鼓勵生育,努力增加萬俟王朝的人口。
但因為即位還沒有幾年,所以這些政策效果並不明顯。而且有的時候還因為天災人禍有民變的事情發生。
因為戰爭的關系,民間的青壯勞動力不多,很多耕地種田的都是老弱婦孺。
田地很多都荒蕪並沒有人開採,跟他們在建康可以算得上紙醉金迷的生活相比,這裡就算得上是滿目瘡痍。
農民們都很瘦弱,因為徵稅的關系他們幾乎都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掙紮在貧困線上。
看到這樣子的情況,他們都沉默了。
他們在建康錦衣玉食,每頓飯倒掉的東西也許比農民一年的口糧都值錢。
他們每天嫌棄肉太多會發胖,農民一年到頭可能才能吃得上一次肉。
每次太後帶他們來看真正民間生活的時候,他們都有一種羞愧感。
萬俟靖除了羞愧感之外,還有一種無力感。
萬俟靖看著那些正在種地的農民伯伯,面沉如水。
農民是真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烈烈夏日,他們被太陽曬出了無數的汗水,明明已經累得頭暈眼花,卻隨著身體的本能進行機械的動作。
他們的臉上甚至都沒有任何表情,不苦不怨,因為他們早就麻木了。
對這個可怕的世道,麻木了。
萬俟靖心中動容,確實說不出什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