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大家要知道,在《紅樓夢》問世以後,研究者甚多,以至於形成了一門特殊的學問——那就是“紅學”。
可能這門學問離大家有些遙遠,但想必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這門學問也是早在清朝的時候就產生了。
像是清末到“五四”期間的“舊紅學”以索隱評點見長。
索隱派認為小說中的人物暗喻明末清初的某些政治人物,其代表作是王夢阮的《紅樓夢索隱》和蔡元培的《石頭記索引》。
而評點派人物較多,著名的有脂硯齋、張新之等。
“五四”以後的“新紅學”則以自傳說著稱,認為賈寶玉就是曹雪芹,胡適的《紅樓夢考證》是其代表作。
到了解放後的紅學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文··革”前的十七年“紅學”;第二階段是“文··革”中的“評紅熱”;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後的“紅學”。
要知道《紅樓夢》中共寫了九百多個人物,其中有鮮明個性特點和典型意義的就有二三十個。
因此按照偉人的說法,《紅樓夢》至少要讀五遍,否則就弄不清眾多人物的相互關係,就沒有發言權。
至於紅學到底研究些什麼的話,如果大家感興趣,這裡可以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舉個例子,比如說周汝昌,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紅學家,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他出生於1918年3月4日天津鹹水沽鎮,是燕京大學西語系畢業,曾就教於華西大學、四川大學。
並且周汝昌先生從小就與《紅樓夢》有緣,在孩提時,就聽母親講述《紅樓夢》裡的故事。
因此在他的腦海裡,遠遠地出現紅樓人物的影子。
二十年後,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齋詩鈔》,這一重大發現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紅學,一生不醒。
這正應了他的《獻芹集》扉頁上的一句話借玉通靈存翰墨,為芹辛苦見平生。
需要說明,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幾歲雙耳失聰,後又因用眼過度,兩眼近乎失明,僅靠右眼0.01的視力支撐他治學至今。
《紅樓夢新證》、《曹雪芹傳》、《書法藝術》、《楊萬里選集》,這一部部窮盡畢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藝術才華和造詣,遠非“紅學家”一詞所能概括。
今雖已是耄耋之人,思維較先前毫不遜色,每日仍筆不停揮,著書立說。
而且提前需要說明的是,一般人一提起曹雪芹來有一個印象,說這個人——特別是一些專家研究者總是一直在說——他這個史料太缺乏了,我們知道的太少,沒法講,也沒法給他做傳,這是一般的說法。
既然如此,可能大家就要問了,那麼我們這裡關於說曹雪芹的史料又如何呢?
作者菌粗略地統計了一下,曹雪芹的朋友至交和他同時代的人給他留下來的,就是有關曹雪芹的詩,至少有17篇。
明明白白寫明瞭是給曹雪芹的,再加上許多學者的所謂考證,題目裡邊雖然沒有明白寫清這是給曹雪芹的,實際一看內容,一加考證,說明這個是給曹雪芹的。
那這樣子呢,起碼還有三首,或者說更多。這樣加起來一起就是20首,應該不算少了吧?
那麼大家可能又要接著發文了,那就是這些史料都是什麼樣的呢,能否簡單的列舉一下。
這個我想可能有人比較熟悉吧,因為曹雪芹這個人,當時他家世的身份是內務府人。
而壓迫知道內務府人都是漢族血統,身份是包衣人。
“包衣”是滿洲話,就是漢語的奴僕。他的身份在當時對皇家來說是很低的,很微賤的。
雍正皇帝罵曹家人就是下賤之人,可是,他的這部著作《紅樓夢》傳世以後——當時還是傳抄不是指那個印本,皇族重要的家世大概家裡人人有一部,他們的子弟都在那裡偷偷地看,這不是公開的,不是光明正大的。
說這是經典著作,像我們今天這樣的觀念概念,完全不是。
可是呢,他們偷著傳抄,得花好幾十兩銀子,藏在家裡沒人看見的時候來讀《紅樓夢》,讀完了以後非常受感動。
也就是說,對於其人其書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像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