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這樣的家庭傳統對培養曹雪芹的文藝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曹寅死後,曹頤、曹煩相繼承襲職位。
其時清宮廷內部鬥爭異常激烈,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父親曹頫因事被株連,獲罪落職,家產抄沒,次年全家北返,家道遂衰。
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另一次更大的禍變,從此就一敗塗地了。
曹雪芹一生恰好經歷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他十三歲前曾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挎”、“飫甘饜肥”的生活。
十三歲遷居北京後,初在宗學工作了一個時期,這時他結識了敦敏、敦誠兄弟,晚年在西郊“蓬牖茅椽,繩床瓦灶”,生活更,為困頓。
曹雪芹從自廷貴族下降到“舉家食粥”(見敦誠贈詩)的不平常經歷,使他對社會上種種黑暗和罪惡的認識比別人更全面,更深刻。
對封建階級沒落命運的感受也比別人更深切,同時也使他有機會接觸更廣闊的社會現實,這都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生活的困頓並沒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氣,相反地更促使他嗜酒狂狷,對現實表現傲岸不屈的態度。
敦誠的《佩刀質酒歌》題下小注記錄了曹雪芹的一件軼事:
秋曉,遇雪芹於槐園,風雨淋涔,朝寒襲袂。時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餘因解佩刀沽酒而飲之。
雪芹歡甚,作長歌以謝餘。餘亦作此答之。
在敦誠的詩中還寫道:“曹子大笑稱快哉,擊石作歌聲琅琅!”從這裡我們可以想見他性格的一斑。
《紅樓夢》寫於曹雪芹淒涼困苦的晚年。創作過程十分艱苦。小說第一回說“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真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木尋常”。
可惜沒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傷成疾,還不到五十歲,就在貧病交中擱筆長逝了。
死後,留下的只有琴劍在壁,“新婦飄零”,連他手稿也無人整理。
幾個好友草草地殯埋了這位偉大的作家。
曹雪芹的未完稿題名《石頭記》。
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後的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
這八十回,開始在為數很少的朋友中傳閱,繼之則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開去。
此後藏書家抄錄傳閱,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程偉元,高鶚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
並且書名也由《石頭記》改為《紅樓夢》。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高鶚續成的。
高鶚宇蘭墅,別號“紅樓外史”,乾隆時進士,做過內閣侍讀,刑科給事中等官。
他根據原書線索,把寶、黛愛情寫成悲劇結局,使小說成了一部結構完整、故事首尾齊全的文學巨著,從此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