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從程度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繹。
湯顯祖在該劇《題詞》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種生死至情,呼喚著精神的自由和個性的解放。
第三,從途徑看,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戲劇之道來表達。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復甘義麓》)。
《臨川四夢》的前兩戲,是標舉真情、至情的可歌可泣;後兩戲是揭露矯情、無情的可鄙可憎,他的創作都圍繞一個“情”字。
並且湯顯祖“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序》)明沈德符《顧曲雜言》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可見其重要地位。
至於《牡丹亭》的題材淵源及劇情題材淵源的話,怎麼說呢,這在湯顯祖《牡丹亭題詞》中說:“傳杜太守事,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微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拷談生也。”
劇情大概是這樣子的,第一齣是《漢宮春》詞:杜寶黃堂,生麗娘小姐,愛踏春陽。感夢書生折柳,竟為情傷。寫真留記,葬梅花道院淒涼。
三年上,有夢梅柳子,於此赴高唐。果爾回生定配,赴臨安取試,寇起睢陽。正把杜公圍困,小姐驚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惱平章。風流況,施行正苦,報中狀元郎。
而杜麗娘則是《牡丹亭》的女主人公,在劇中她是一個大膽追求愛情、追求自由、追求個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像是苦於幽閨,樂於夢境,因為杜麗娘本是一位才貌端妍、聰慧過人的官宦千金,《四書》能逐一記誦,摹衛夫人書法幾可亂真。
同時作為父母掌上明珠般的獨生女,她非常孝順;作為女學生,她對塾師陳最良十分尊敬。
但就在這位嬌小姐身上,同時也表現出她對美、對愛、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和追求。
生活在與世隔絕的朱門深宅,除了父親與塾師再也見不到任何男性;因為無聊在繡房中午睡一會兒,就會被父母教訓一頓;衣裙上繡了一枝花兒、一雙鳥就被母親視為邪思妄念;自家的後花園更是從來沒有涉足過。
這種令人窒息的環境,越發引起她的苦悶與不滿。“閨塾”一出,就是她青春覺醒的開端。
她對陳先生“依註解書”的授課方法深感不足,認為《詩經關雎》篇不一定是歌詠后妃之德,而是對自由相親的鳥兒、浪漫結對的君子與淑女的禮讚。
於是在這古老戀歌的啟發下,在丫環春香的引導下,她揹著父母,遊覽了後花園,並由此燃起了熱愛自然、珍惜青春、追求愛情的強烈火焰。
由此以致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大膽的白日夢,夢中與一青年書生千種風情、萬般繾綣、恣一時之歡,實現了現實中絕對不能實現的心願。
這裡,杜麗娘對“情”的追求顯然是以“欲”為基礎,是“欲”——“情”,和《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追求張生是“情”——“欲”截然不同。
要知道杜麗娘並不是先愛上了柳夢梅再去夢中幽會,而首先是難耐青春寂寞,由自然湧發的生命衝動引向與柳的夢中合歡,由此孕育了生死不忘之情。
這也正是劇作家湯顯祖所主張的包括愛之慾在內的“情”,本來,要知道在嚴格的封建禮教中,青年男女自由產生的相慕之情就不被傳統觀念容忍,至於“情”之後更深一層的愛之“欲”,特別是女性之慾,連提起來都是“淫鄙無恥”。
可在湯顯祖在劇中卻大加張揚,它其中所蘊含的人精神,無疑地要比一般歌頌愛情來得更加強烈,更具時代色彩。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