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易見,《嬌紅記》生動塑造了一對青年男女傾心相愛、誓同生死的感人形象,肯定了他們無視門第、不畏壓力、矢志不渝得堅貞愛情和抗爭精神。
劇中王嬌娘美麗動人,知書達理,對當時的青年男女“婚姻兒怎自由?好事常差謬。多少佳人,錯配了鴛鴦偶”深感惋惜。
她對自己婚姻很有主見,不慕富貴,不慕才華,只希望遇見一位“同心子,死共穴,生同室,便做連枝共塚,共塚我也心歡悅。”
為此,當初申純雖無功名,只因“同心”自己便以身相許,即使帥節鎮那樣的豪家富室,她也表示不屑一顧。
王嬌娘所追求的這種愛情,顯然帶有一定程度的現代情愛色彩。
王嬌娘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後期婦女的覺醒,表現了她們希望掌握自己命運的民主要求。
劇中男主人公申純,不僅文才出眾,而且又義重如山。他表示“不怕功名兩字無,只怕姻緣一世虛”,把知己之愛看得遠遠重於科舉功名。
他堅貞執著,以致竟能殉情自縊,以死明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也反映了當時青年知識分子對現實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日益覺醒。
藝術上,劇末男女合塚同葬的情節安排,墳墓出現比翼鴛鴦的浪漫奇想,無疑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大有《同窗記》梁祝化蝶、成雙捉對、起舞翻飛的場面和情味。
另外,劇作語言雅麗,風格未完,色彩繽紛,美不勝收。
不過不管怎麼說,不管這些人如何出色,湯顯祖還是明傳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家,也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戲劇大師。
像是日本曲學家青木正兒指出:“顯祖之誕生,先於英國莎士比亞14年,後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
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也與湯顯祖的生平經歷有關,因為他一生歷經了嘉靖、隆慶、萬曆三個時代,而這三個時代正是朝廷腐敗、政治黑暗、社會動盪的明代中晚期。
他雖出身於四代讀書習文之家,21歲中舉,卻直到34歲才考中進士。
原因是他曾先後兩次拒絕為當時首輔張居正的兩個兒子作陪考,致使自己的進士科考一再受挫,直至張居正死後才如願。
又因不肯巴結權貴張四維和申時行等人,不能官居要津,只在留都南京作了掌管禮樂祭祀的太常寺博士。
雖身居閒職,卻關心時政,因向皇帝上《論輔臣科臣疏》,引起神宗和申時行等的憤怒,被貶廣東徐文縣任小吏,兩年後改任浙江遂昌知縣。
後因愛女、嬌兒、大弟先後夭折,毅然辭官,絕意仕途,隱居臨川玉茗堂,從事戲劇創作。
基於這些經歷,於是湯顯祖先後創作的傳奇有五種:《紫簫記》、《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後四種合稱“臨川四夢”。
並且湯顯祖的思想複雜,儒、釋、道兼有,他的老師羅汝芳是泰州學派代表王艮的三傳弟子,辭官後又曾與王學左派後期代表李贄在臨川相會,深受其個市民意識的積極影響。
另外,名振東南的佛學大師達觀,還是湯顯祖的摯友,兩人有多年的神交,當年湯顯祖中舉後,曾在南昌雲峰寺題過兩首禪詩,深得達觀賞識,20年後見湯顯祖,還能一字不差地背出,還曾賜給湯顯祖“寸虛”的佛號。
後來達觀以禪宗學說批程朱理學,被捕入獄,死在獄中;李贄學說因被統治者視為“異端”,也被捕,後來在獄中自殺。
湯顯祖辭官歸隱也受了祖傳家風的影響,他祖父40歲後就隱居鄉村,並勸慰兒孫棄官學道;祖母對佛經誦讀不倦;啟蒙老師徐良傅也景仰蓬萊仙境,業師羅汝芳也深通神佛吐納之旨,這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湯顯祖的人生信仰。
事態徘徊在儒、釋、道之間,更加洞徹事理,從容構建他的“至情論”。
這是受王學左派影響,他堂先祖大膽提出一個“情”字,以與宋明之“理”對抗。
他的“至情”論主要內容有三:
第一,從宏觀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他認為“世總為情”《耳伯麻姑遊詩序》),“人生而有情”《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萬物之情,各有其志”《董解元西廂記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