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沈璟的創作成就遠不如湯顯祖,他的地位,主要是因創立其曲譜體制和吳江派戲曲理論而奠定的。
但不管怎麼說,沈璟也是明代著名曲學大家,他辭官歸隱後潛心致力於崑腔格律體系的建立、
像是他的《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審定宮調曲牌,規範曲牌句法格式,確定聲腔音律,分辨正字、襯字,標出板眼,較全面地構建了以崑腔為主體的新傳奇的格律體系,成為曲家填譜的法則。
沈璟戲曲格律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對“場上之曲”的強調。他提出“合律依腔”和“語言本色”的主張,以使“案頭之曲”成為“場上之曲”。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他在格律與文辭的關係上有些認識不足,為強調音律,往往不惜因律害意,未免偏激、過分。
而與之相關的“沈湯之爭”,也就成了明代戲劇史上的重要話題。
所謂“沈湯之爭”,說的是沈璟和湯顯祖對戲曲創作有著截然不同的見解,其焦點在於如何處理曲“律”與曲“意”的關係。
沈“強調音律”,甚至不惜“因律害意”“欲度新聲休走樣,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寧使時人不鑑賞,無使人撓喉捩嗓。”
地方湯“推崇意趣”,甚至不惜“因意害律”:“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餘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據王驥德《曲律》、湯顯祖《答凌初成》載:沈璟、呂玉繩曾把湯顯祖的《牡丹亭》改編為《同夢記》,引起湯顯祖的極大不滿。
湯很氣憤地說:“《牡丹亭記》要依我原本,其呂家改的,切不可從。雖是增減一二字以便俗唱,卻與我原作的意趣大不相同了。”
於是“沈湯之爭”由此而生。
王驥德認為,“臨川之於吳江,故自冰炭”,可見兩位大家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我們現在以為,沈湯兩人的主張,雖各有某些合理成分,顯然更有偏頗、過分的地方。
還是王驥德《曲論》說得公允:“松凌沈璟)據詞法而讓詞致,臨川湯顯祖)妙詞情而越詞檢”。
明呂天成《曲品》進一步說:“倘能守詞隱先生之矩彠,而運以清遠道人之才情,豈非合之雙美者乎?”
顯然是在研究、斟酌了兩人的長短得失之後,終於認識到曲意和曲律都不可偏廢的道理,只有兩者兼顧,才能兩全其美。
到了明後期,圍繞著沈璟和湯顯祖,形成了兩大戲劇流派:一是吳江派,一是臨川派。
吳江派的話,因核心人物沈璟是江蘇吳江人而得名。
屬於這派的成員有餘姚人呂天成、葉憲祖,蘇州人馮夢龍、袁于令,上海人範文若,嘉興人卜世臣,吳江人沈自晉等崑曲作家。
這些人大都是沈璟的子侄、門生或朋友,作品多宣揚傳統的倫理道德,講究格律嚴整,語言本色,他們的許多劇目常被後世搬演。
此外,呂天成的《曲品》,是繼《南詞敘錄》之後的第二部評明傳奇的專著;沈自晉沈璟之侄)的《南詞新譜》在其叔叔沈璟的《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基礎上增補而成。
另外,徐渭的學生王驥德雖不屬這派成員,但與沈璟、呂天成等曲學家都交情不淺,其曲學理論著作《曲律》是中國戲曲創作規律的比較系統的總結。
而臨川派的話,是以臨川劇作家湯顯祖為代表的一個戲曲流派,因湯顯祖居住玉茗堂,所以又叫“玉茗堂派”。
臨川派戲劇創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對封建禮教,以奇幻情節承載浪漫風格,以綺詞麗語體現優美文采,屬於這派的成員有吳炳、阮大鋮、孟稱舜等人。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