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章回小說就成為我國長篇小說的傳統方式,也是唯一的形式。
章回體制的特點的話,就是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段落整齊、眉目清楚,回目文字整齊具有對偶特點,具有概括性,而且每回內容相對完整獨立。
就像前面說的,《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不過《三國演義》並不是憑空編撰出來的,而是一部在長期的群眾傳說與民間藝術創作的基礎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
可以說《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大致如下:先是西晉陳壽《三國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國志》“注”。
在李商隱的《驕兒詩》中就有寫“或笑張飛胡,或笑鄧艾吃”,說明三國故事晚唐已眾口喧騰。
到了宋元講史有話本的《三國志平話》、《三分事略》、可見在戲曲舞臺也有三國的戲了。
於是作者“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寫成小說,不過羅貫中先生的生平資料儲存得很少,只知道他生活在元末明初。
而《三國演義》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最流行的版本則是毛評本,其正統道德色彩更加濃厚,但在藝術上也有較大提高。
當然,具體版本情況如下首先是嘉靖本,也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共有24卷,240則,每則前有七言單題,為現存最早版本。以後各種本子都是在其基礎上加以更動。
還有李評本,也就是《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簡稱“李評本”,此本不分卷,將240則合併為120回,目錄由單題變雙題,有眉批、總批,系葉晝假託,故後人稱“偽李評本”。
還有李漁評本:《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以李評本為底本。
以及毛本《三國演義》,這位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刊本,刪掉了原來的評語後自行加批,其次又對該書的文字和情節都作了一些更動,使原書的藝術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題亦有所變化,比如歷史宿命感、歷史迴圈論與正統觀念的加強,包括對“忠”的強調等,算是是三百多年來最流行的版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至於《三國演義》的主旨的話,怎麼說呢,主要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的見解都不同,這裡面有“正統”說;有“忠義”說;有“擁劉反曹反映人民願望”說;有“反映三國興亡”說;有“歌頌理想英雄”說;有“讚美智慧”說;有“天下歸一”說;有“謳歌封建賢才”說。
以及有“悲劇”說;有、“總結爭奪政權經驗”說;有“追慕聖君賢相魚水相諧”說;有“宣揚用兵之道”說;有“人才學教科書”說;有“嚮往國家統一歌頌忠義英雄”說;有“總結歷史經驗”說;有、“無固定主題”說等。
反正《三國演義》描寫的就是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的近一百年曆史,作者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為核心,同時也糅合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心理,表現了對導致天下大亂的昏君賊臣的痛恨,對明君良臣的渴慕。
並且《三國演義》著力宣揚了仁政思想,這在劉備這一仁君形象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
而與劉備相對照的是,作者又塑造了一個殘暴的奸雄曹操,兩人的鮮明對比,從中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同時《三國演義》還著力描寫了人與人之間的義氣,描寫了主要人物劉備、關羽、張飛之間的異姓兄弟關係。
這種忠義雖然是封建性質的,但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回報和溫情方面,與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可以說《三國演義》把蜀國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君臣作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觀念的化身,把魏國的曹操等作為暴政的代表,形成了全書明顯的擁劉反曹的傾向,這表現了當時人們對統治者的倫理要求,符合廣大民眾的願望。
但作品的悲劇結局,又體現了作者對於理想幻滅的困惑與痛苦。
所以從整體上看,作品中體現出史家文化與儒家文化交織,士文化與市民文化交織,主流思想與下層心理的完美結合。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