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每首獨立;曲可單行,也可以同宮調之曲串合成套曲。
其次是風格上不同:詞貴典雅,曲尚通俗。詞貴含蓄,曲尚顯露。詞忌纖巧,曲貴尖新。詞忌油滑,曲帶詼諧。
像是元前期散曲的創作,以曲家群的構成為依據,以元仁宗延佑年間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作家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大都,後期的創作中心轉移到南方的杭州。
同時元前期散曲作家依其社會身份,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書會才人作家,大多具有放誕不羈的精神風貌與強烈的反傳統的叛逆性格,以關漢卿、王和卿為代表。
二是平民及胥吏作家,他們的作品往往抒發出於對昏暗世道的強烈憤慨,流露出生不逢時的滿腹牢騷及慕隱樂道的消極情緒,以白樸、馬致遠為代表。
三是達官顯宦作家,他們的作品更多地表現出傳統計程車大夫的思想情趣,以盧摯、姚燧為代表。
像是關漢卿也寫散曲,他的代表作品有[南呂?一枝花]《不伏老》、[雙調沉醉東風]《別情》等。
並且關漢卿作品中所建樹的人生境界與人格觀念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關漢卿的作品具有濃厚的市井氣息,體現出散曲俗的本色。
關漢卿創造性地運用各種修辭格式,開奇巧之風。
還有馬致遠也寫過散曲,不過他是第二代作家,而且是一位多產作家,還是讚譽極高的作家,號為“曲狀元”。
他的特點就是藝術造詣高,風格清麗典雅,其代表作有套數[雙調?夜行船]《秋思》和小令[越調?天淨沙]。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至於元后期的散曲創作的話,因為散曲的題材內容被不斷開拓、哀婉蘊藉的感傷情調漸漸成為散曲創作的主流、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追求形式美的傾向。
所以出現了張可久等人,他算是元代後期專致力於散曲創作且存作品最多的作家,並且他還是元代後期散曲風格轉變的關鍵人物,也是元散曲清麗派的典型代表。
他以傳統的詩詞格局創作散曲,使散曲遠離俚俗而歸於典雅。
他所創作的散曲語言清麗典雅;格律嚴謹;講究蘊藉。代表作品是套曲[南呂?一枝花]《湖上晚歸》,被明人李開先譽為“古今絕唱”。
此外還有喬吉,喬吉與張可久並稱為“曲中李杜”,也是散曲界大名鼎鼎的人物,而他的散曲風格奇巧俊麗。
當然,這裡還不得不說一下元代的詩文,要知道元朝雖然上承唐宋詩文,但可惜的是,元代詩文在總體上處於低谷,這主要表現在作家和作品的數量相當多,但沒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也就是才力不足,有句無篇。
此外還有就是受理學的影響,因為元代的詩文領域中,最突出的傾向是理學與文章合一。
像是從元初開始,理學就已經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對元代正統文人的思想和詩文創作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他們“雅正”的文學觀念以及經世致用的寫作目的。
元可以這樣說,元代詩文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元代前期:詩文由北方作家和南方作家兩個群體的不同創作構成。
其次是元代中期,社會穩定,以唐為宗的文學傾向,以“雅正”為旨歸的文學思潮。代表“元詩四大家”。
最後是元代後期,社會動亂,現世主義傳統恢復。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