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在《西廂記》中,實際上存在著兩個陣營,一以張生、崔鶯鶯、紅娘為代表,一以老夫人為代表。
王實甫將這兩個陣營的人寫得涇渭分明,態度毫不含糊,並以此來展開矛盾衝突。第三,在情節安排、藝術手法的運用上,更為精緻完美,並增加了一些喜劇色彩。
例如,利用景物來表現情感是《西廂記諸宮調》的一大特點,王實甫在《西廂記》中也大量運用了這一手法,但比較一下兩部作品的“長亭送別”就可以看出,王實甫寫得更細膩,更優美。
第二節《西廂記》的主題意蘊和人物形象《西廂記》的意義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第一個方面,也就是今天人們普遍認為的,它讚美了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
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是情的頌歌叛逆者的讚歌。但這還只是它的表層意義。
當然,《西廂記》之所以長演不衰,還另有其原因,像是即它表現了人類社會一個普遍現象——自由與規則的衝突。
人有各種慾望,這種慾望本質上是嚮往自由的,但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為了種種目的,往往制定出許多制度、觀念來制約人的慾望,因而二者之間就形成了衝突。
這種衝突往往能穿越時空,引起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共鳴。
在《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是愛慾的代表,老夫人等則是人類規則的代表。
《西廂記》的戲劇效果就來自於這兩者的衝突。作品中的老夫人時規則的維護者與執行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嚴肅地維護著封建禮教,固執無情;鶯鶯,是正當妙齡的少女,情竇初開,天然地有著對自由愛情的追求,但她地貴族少女的身份,從小到大的束縛,形成了她獨特的性格:外冷內熱,猶豫不決。
張生是一個飽讀聖賢書的文人,他的身份和使命也約束他必須遵守維護封建禮教,但來自青春的慾望和對美的天然追求,使他成為一個執著卻又有些軟弱的書生。
紅娘歸屬於社會下層具有下層勞動者特有的機智潑辣。她表現為禮教的拆除者,或許與儒家思想對於社會下層約束力相對較小有關。
而《西廂記》的藝術成就的話,像是作為劇本,《西廂記》雜劇表現出的舞臺藝術的完整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
如明初的賈仲明環顧劇壇,提出“《西廂記》天下奪魁”,一錘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廂記》在文學史上的位置。
所以我們才說《西廂記》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這具體表現在:
第一,《西廂記》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雜劇體制,有所創新。
它打破了元雜劇規整嚴格的體制要求,由五本二十一折組成大型連臺雜劇。
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到底的成規,不僅有輪唱、對唱,還有合唱等多種表演方式。
體制的革新,豐富作品的藝術表現能力。
第二,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西廂記》的人物個性鮮明,血肉豐滿,成功地塑造了鶯鶯、張生、紅娘、老夫人等戲劇典型。
作者既善於透過錯綜複雜的戲劇衝突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達到人物性格與戲劇衝突的完美統一。
同時也善於透過心理活動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內心世界,惟妙惟肖,纖毫畢現。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