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亡時,尚為少年;入元之際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至元、大德年間,他活躍於雜劇創作圈中,和許多作者演員交往。
因此關漢卿在雜劇創作圈內頗得人緣,如與楊顯之為“莫逆之交”,與梁進之為“世交”,與費君祥亦有交往。
另與散曲名家王和卿、名優珠簾秀曾相互切磋藝文。有時還“面傅粉墨”,參加演出,成為名震大都的梨園領袖。
天一閣本《錄鬼簿》於關氏略傳後有賈仲明補輓詞,其中有“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帥首,捻雜劇班頭”語。他曾南遊杭州,撰有《杭州景》套曲。
其中有“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句,可見在元滅南宋、南北統一之後,他還健在。
他還創作了〔大德歌〕十首,其中有“吹一個,彈一個,唱新行〔大德歌〕”等語,〔大德歌〕是當時剛流行的小令,可知他的創作活動,一直延續到大德初年。
關漢卿的前半生,是在血與火交織的動盪不寧的年代中度過的。
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關漢卿熟讀儒家經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所以,在他的劇作中,常把《周易》、《尚書》等典籍的句子順手拈來,運用自如。
不過,他又生活在仕進之路長期堵塞的元代,科舉廢止、士子地位的下降,使他和這一代的許多知識分子一樣,處於一種進則無門、退則不甘的難堪境地。
和一些消沉頹唐的儒生相比,關漢卿在困境中較能夠調適自己的心態。
他生性開朗通達,放下士子的清高,轉而以開闊的胸襟,“偶娼優而不辭”。
他的散曲〔南呂?一枝花〕套數,自稱“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宣稱“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那,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這既是對封建價值觀念的挑戰,也是狂傲倔強、幽默多智性格的自白。
由於關漢卿面向下層,流連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雜然幷陳的民間文化的滋養,因而寫雜劇,撰散曲,能夠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地運用民間俗眾的白話、三教九流的行話,而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也在在流露著下層社會的生活氣息與思想情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關漢卿一生創作雜劇,多達67種,今存18種,即:《竇娥冤》、《魯齋郎》、《救風塵》、《望江亭》、《蝴蝶夢》、《金線池》、《謝天香》、《玉鏡臺》、《單鞭奪槊》、《單刀會》、《緋衣夢》、《五侯宴》、《哭存孝》、《裴度還帶》、《陳母教子》、《西蜀夢》、《拜月亭》、《詐妮子》。
其中若干種,是否為關漢卿原作,學術界尚有爭議。
根據關漢卿創作內容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公案劇。
以《竇娥冤》、《魯齋郎》、《蝴蝶夢》為代表。揭露社會的不公正,表現善與惡的鬥爭。
而婚姻愛情劇的話,代表作有《救風塵》、《望江亭》側重表現弱者對惡勢力的反抗。《拜月亭》、《調風月》主要思想是肯定女性對於婚姻的自主選擇。
歷史劇代表作則有《單刀會》、《西蜀夢》形象地反映了民間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價值觀。
第二節《竇娥冤》與關漢卿的悲劇創作從創作背景看,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吏治腐敗、社會混亂,極度惡化的生存空間)從選材看,作品具有鮮明的傾向。緊扣“冤”字,由歌頌到批判)從組織材料看,有意指向社會原因。非個人責任、非誤會因素,社會悲劇)
從構建情節看,有意突出被壓迫者的鬥爭精神,第三節《救風塵》與關漢卿的喜劇弱者的反抗:女性主角或是風塵女子,或是平民百姓,處在受侮辱、被逼迫的境地。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