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自齊如山之後,這一領域的研究幾乎長期無人問津,直到張發穎《中國戲班史》問世,後來才有一些論文陸續出現。
至於對戲班組織制度的研究,如齊如山1935年出版的《戲班》第一章《財東》分為“關於獨資曲演出應恢復高效率的戲班制,在民間重新找回生命力。
而解玉峰《論角兒制》對角兒制產生的原因和利弊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當然,需要說明,作者認為京劇角兒制即名角挑班制)的出現時京劇班社由徽班時代過渡到京班時代的主要標誌。
角兒製取代之前的腳色制主要不是“藝術體制”的原因,而是戲園的商業性推動以及演員“個人主義”名利追求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角兒制利的一方面在於其完備的競爭機制可以促進京劇藝術的發展;而其弊則在於“個人主義”的無限膨脹使得戲劇表演畸形發展而淪為一種純粹賣弄技藝的“玩藝兒”,生旦淨醜諸行當的齊頭並進受到壓制,名角兒和配角協調不力,爭演新戲而導致舊戲失傳等等。
作者認為西方新型的導演制對角兒制的代替正如角兒制對腳色制的取代一樣,是歷史的必然。
馬萱《戲曲經勵科與現代經紀人》對戲曲經勵科《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對“經勵科”定義為:“經勵科是京劇班社後臺服務人員的一種,為‘七行七科’之一。任務是在組班時邀角請人,俗稱‘管事’或‘頭兒’。
但與文武總管等管理人員不同,平時演出不負任何實際責任,只在幕後操縱人事;大都是後臺經理的親信)進行了描述,將其與現代意義上的文化經紀人作類比,認為它們的產生均是歷史的必然,將在現代及將來的戲曲市場中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併成為推動戲曲適應新時代變化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而對戲班經濟行為的研究,如齊如山《戲班》第五章《款項》中對辦帳、加錢、茶錢、採切、打牙吉、傳差、堂會、包銀、學生、祭神、行頭、樂器、廣告費等戲班的各種款項作了一一介紹。
張發穎《中國戲班史》第十一章《戲班之經營管理》中亦分別從財務收入、財務支出兩方面對戲班財務問題進行了詳述。
這方面的論文有:中山大學程魯潔《明代至清中葉戲價問題初探》一文指出戲價的變化實際上影響著戲曲的發展,釐清這一問題無疑將對明清時期戲曲的發展狀況有更清晰和深入的認識。
作者認為明清戲價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明初至明中葉的戲價多保持在每出一二兩銀子的水平,其中若有賞銀也一般是在僱價外再額外賞予一二兩銀。
但從明代後期開始,戲價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是“上班”動輒十幾兩銀的僱價和豐厚的賞銀,一方面是普通戲班二三兩銀的戲價。
而在清代的話,這種巨大的差距就不再明顯,戲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由幾兩向十幾兩銀慢慢提高。
李靜《戲錢與賞封——考察明清堂會演劇形態的別一視角》一文從演出酬勞的角度考察明清堂會演劇的形態,認為明清堂會演劇酬勞主要由戲錢和賞封構成,酬勞的獲得與演員技巧、戲班聲譽等相關,更與堂會觀眾的心情與喜好相聯絡。
堂會現劇者對戲曲的利用原則與利用方式,既促成了堂會演劇特有的俗規,使堂會演劇成為戲曲演出史上獨其特色的形式。
還有劉慶先生的《明清職業戲班財務管理的初步考察》一文亦對職業戲班戲價的變化,職業戲班收入分類戲班在戲園的演出收入、傳差與堂會收入、“打牙吉”與“起閹”兩項附帶收入),職業戲班支出分類戲班演員報酬的分配由“包銀”制向“戲份”制、“打厘”制的轉換),職業戲班演員收入分析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因此作者最後得出結論認為在商業文化的競爭環境中,明清職業戲班逐步建立發展起了一套頗為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並且其體制是獨立的,正是這種自負盈虧的運作方式孕育了明清兩代職業戲班綿延不絕的生存能力,並因此催生出明清時期戲劇演出的繁盛和絢麗,對當今戲曲界的發展有一定借鑑作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戲班教習傳承的研究,譚帆《優伶史》《優伶的組織與培養》一章中有所涉及,“宮廷的教習”一節根據史料認為宮廷對於優伶的培養,在宋之前基本上立足於自身,宋以後則採用向民間徵集和引進的方式。
“師承與科班”一節首先肯定了師承在古代優伶教育史上不可磨滅的貢獻,接著指出其易滋生門戶之見等不足之處,認為科班融合了宮廷、家樂、民間私學等多種培養方法,是古代最完善的優劣培養機構,但文化教育方面猶顯不足。
“家樂的培養”一節總結了家樂的老師身份包括年來不能上場的伶人、著名的清曲家、串客等),以李漁的家班為例展現營業者”和“關於合資營業者”兩部分,獨資又包括“好腳自己出資成班”。
“管事人出資成班”、“戲界人獨自出資成班”、“外界人獨自出資成班”和“票友獨資成班”五種。
合資則包括“好腳數人合資成班”和“幾位管事人合資成班”兩種。第二章《人員》對承班人、領班人、總管事人、催場人、監場人、頭等腳、管衣箱人等一一進行了詳述。
徐慕雲《中國戲劇史》卷三《戲劇之組合》第三章《後臺之組織》亦是以京劇戲班為例,分“管事”、“管箱”、“彩頭煙火”、“後臺規則”、“後臺忌諱”和“後臺所供之祖師”幾方面對戲班後臺進行了描繪。
張發穎《中國戲班史》第十一章《戲班之經營管理》對組班、各種班規、各種演出形式進行了梳理,主要資料來源仍參考了齊如山《戲班》一書。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