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商業繁榮的同時也加劇了商業競爭,市井中人的命運也飄忽不定。
所以他們往往對占卜預言特別熱衷,他們寧肯相信天命定數的“安排”。
特別是到了清朝後期,受封建思想嚴重禁錮的市民都比較麻木,沒有了反抗精神。
市民們最豐富的知識來源就是市井中流行的大量俗話。
俗話中大量的諺語、俚語、慣用語、日常成語,不但能最簡潔地表達思想情感,而且它本身就很典型地表述了勞動人民全部的生活經驗和社會歷史經驗。
明清兩代最大眾化的市井文化是曲藝。
特別是城鎮市井曲藝更加繁榮,曲藝這一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間藝術,在市井中找到了生存空間。
曲藝演員有了相對安定的演出地;而市民也終於找到了一處文雅而有趣味的消閒去處。
正是商人與市民對戲曲這種市井文藝的熱衷與需求,客觀上導致了市井文藝的繁榮,也使曲藝演變成為固定的市井行業。
明清戲曲的崑山、餘姚、海鹽、戈陽四大聲腔的產生,把元雜劇這種表演形式推向一個高峰。
但明初政府對官吏、士子、軍人看戲的管束比較嚴格。
明代《國初紀事》說,明太祖設立富樂院,文武官吏、宮廷中的舍人不許入院,只許商賈出入。
於是戲劇娛樂更加商業化和市井化。
夜晚時分,戲園、茶樓就開始熱鬧起來,各色人等川流不息。
商賈對戲曲、雜耍之所以表現出濃厚興趣,縱然有滿足聲色之好、消遣時光的原因,但同時也是透過這種手段與社會名流接洽,擴大了自己的社會影響。
清醒正直的商人也看到了戲曲的教化意義,常常利用優雅的古曲和表演,為人祝壽,使之皆大歡喜。
商人們在生意場上爭強好勝,在戲曲排場上也顯耀自己的豪富,這可看作是經濟競爭的餘波。
穿梭於各張桌子之間的茶樓的跑堂,為各位茶客沏茶倒水,還有手提小籃,賣零食小吃的販子。
當時的戲園、茶樓不但允許他們進出兜售,而且這種小販本身就是戲園、茶樓經營的一個特色。
這種經營方式類似於現在的影劇院等文化產業的經營模式,在為消費者提供文化產品的同時,送上週到的服務,及時滿足消費者所需。
中國的戲曲藝術正是在這些城市經濟、城市生活的瓦舍、勾欄、戲園、茶樓之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成長起來,也從側面推動了當時及後來戲曲海報的發展。
文房四寶、經書卷冊,歷來是文人情有獨鍾的物品。
在明清時的北京城裡,一直設有書市。
明朝時,北京城裡就有專門售書的店鋪。
每當科舉會試的時候,書肆內就顧客盈門,各省舉人在會試之餘,都要來書市購買他們需要的書籍。
到了清代,書市逐漸固定,集中在琉璃廠一帶。隨著文化商品的興旺,書成了這裡的特色商品。
清末,經營文物業的同類商鋪也逐漸集中在琉璃廠這條街上,形成古玩街、玉器街、繡花街。
以賣金石陶瓷、古今字畫為主的“古玩街”,也就是現在的東琉璃廠,有許多古玩鋪。
明清時期的城市中,還有一個熱鬧的地方就是城隍廟。
在中國,幾乎每座古代城市都建有一個城隍廟,它的大小則完全與這座城市的等級和大小相適應。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