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洋行”林立,這些洋行其實大多是福建、廣東、浙江人所辦的代客買賣貨物的商行,經銷的洋貨大多是來自東南亞一帶。
明清時期,雖然政治中心已經移至北京,但這並未影響南方商業的發展。
在手工業方面,明代的南京擁有織造、印刷、造船和建築等四大手工業行當。
在全城人口中,所謂“匠戶”世襲手工業工人)就有四萬五千多家。
南京的店鋪館樓星羅棋佈,在都城內外有十幾個大集市,買賣各種生活用品及生產資料。
據吳敬梓在其古典小說《儒林外史》中描寫,南京的聚寶門、南門、虎丘路等處都是繁華的商業區,每天有許多賣鮮魚和鮮花的早市。
而且,當時的南京已有幾百座“酒樓”,文學作品中已不用慣用的“酒肆”、“酒店”、“酒館”等名詞,而直接稱“酒樓”,可見不少店鋪已是樓房了。
另外,《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中寫到:“到晚來,兩邊酒樓上明角燈,每條街上足有數千盞,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並不帶燈籠。”
可見,當時南京晚間燈光明亮,一派繁榮景象。
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交通便利,“東達吳會,西通巴蜀”,素有“九省通衢”之稱,自古以來便是華中重鎮。
特別是漢口,自明代以來,商業更為繁榮,“久為巨鎮”,有“漢口之鎮,甲於天下”、“九州名鎮”等說法。
清代時期,廣州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商業城市,也是國內最大的外貿中心之一。
到清末,外國商場開架售貨的方式傳入廣州店鋪,據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記載:
廣州市肆可入覽,粵人設肆貿易者,於營業之方法頗能講求,如國貨、綢緞、洋貨諸肆,均任人觀覽,不問為誰,皆可逕入,肆人絕不加以白眼也。
故著名之洋貨公司,自晨至夜,終日喧闐,遊人極夥。
蓋舶來品皆為奇技淫巧之物,必使人詳觀之,方足以引起其購買之興趣。
苟珍襲櫝中,不令他人瀏覽,則人且不知某肆之有某物,又何論於購買也。
吾國僑商之旅外貿易者,以粵人為最多,勢力亦以粵人為最盛。
粵人之營業思想,固較勝於他省人也。
這種將各種貨物陳列展示出來,人們可以到市肆隨意選購的開放式售貨方法,可以說是中國現代超市的雛形。
並且清代的服飾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仕女服飾主要以旗袍為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旗袍款式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才逐漸變得窄小合身。
清代女裝樣式還包括大衫、大褂、寬口褲、寬褶裙等。
清代的服飾融合了漢滿兩族的風格,大襟長褂,有漢族的高領、大寬口袖、長裙、花鞋,有時外套長褙子,可見明代的遺風。
有些外套坎肩,形式為高領右任無袖的夾衣,領、襟,下穿寬口長褲,腳穿尖頭花鞋。
而與這種服飾相匹配的是俗稱“三寸金蓮”的小腳,因為當時女子以小腳為美,所以她們從小就要裹小腳,以免嫁不出去。
這算是嚴重的封建禮教思想導致的審美變態。
這樣的服飾特色,不僅為當時的廣告宣傳畫所用,而且還影響到民初乃至當今的廣告與文學創作。
清代江南地區的茶館數量大增。
一些市鎮本身規模並不大,但卻有著數量眾多的茶肆,一方面有著文化、傳統、習俗等多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又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有著緊密的關係。
茶館、茶肆、茶店供人喝茶只是一個方面,它同時還具有傳播資訊、調停糾紛、娛樂、賭博、狎妓等多種作用。
各行各業客商均有相應的茶館作為交流和交易場所。
.有些一時找不到生意的待僱匠人,也會帶上工具,到茶館來邊聽戲曲,邊候僱主;專門從事攬活的經紀人也會到茶館來“看貨論價”。
茶館的興盛從側面反映出人們的溝通甚密,茶館已經成了資訊集散地,很多廣告也是透過茶館傳播開去,這有點像是現在人們藉助酒吧這種交流場所,傳遞資訊,將重要的商業資訊“廣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