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園匠師們善於用文學上形象思維的藝術魅力來美化園景,廳、堂、亭、謝上的楹聯常常是賞景的說明書。
如拙政園中《海棠春塢》指的是庭內種有海棠的小院,宜春日小憩《荷風四面》亭指的是四面臨池的小亭,宜夏夜納涼《待霜》亭周圍遍植桔樹,宜深秋登臨《雪香雲蔚》亭附近遍植臘梅,宣冬日踏雪。
文聯辭對兼有書法之妙,更引入欣賞。
這一時期也有更多的文人畫家參與園林的設計與造園實踐,明朝有著名的張南陽、周秉成、計成等,清代有張鏈、張然、葉眺等。
他們既善長繪畫、又是造園家。
其中計成總結了造園的理論,著有《園冶》一書張漣疊白沙翠竹與江村石壁計成疊影園山,石濤疊片石山房、萬石園等。
他們的實踐和理論,大大地促進了江南園林藝術的發展。
明清江南私家園林的造園意境達到了自然美、建築美、繪畫美和文學藝木的有機統一。
與一般藝術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築、山水、花木組成的綜合藝術品。
成功的園林藝術,它既能再現自然山水美,又高於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
江南私家園林江南以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所形成的園林與北方園林有很大的不同。
江南地區的無錫、蘇州、揚州、杭州、上海、常熟和南京等地,所建園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園,是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園林。
像是唐朝杜苟鶴的詩,君到姑蘇見,人家皆枕河,姑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反映了江南水鄉的面貌,所以江南園林的特點;妙在小,精在景,貴在變,長在情,高低曲折隨人意,好處多從假字來。
這也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所在。
因為蘇州是我國古老的城市之一,遠在三千年以前稱荊彎之區。
春秋時為吳國的都城,秦漢時代稱會稽郡,六朝稱吳都,隋朝起稱蘇州,宋元時稱為平江府,明清時又複稱蘇州。
從以上這些蘇州名稱的變遷,可以看出蘇州歷史的悠久。
蘇州造園歷史也相當悠久,特別是自明清開始,地主官僚競相建園。
自明迄今,據記載有七十多處,較著名的如滄浪亭、拙政園、獅子林、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等。
像是拙政園的話,位於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元朝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621年)御史王獻臣始建園,名拙政園,後多次易主,幾經興廢。
現園大體為清末規模,由中區(拙政園)、西區(補園)及東區(歸田園)三部分組成。
它是明清以來,蘇州著名園林之一,也是我國江南園林的代表作之一。
拙政園全園的五分之三為水面,造園者採用了南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沼的因地制宜的手法。
不同形體的建築物都傍水而建,建築造型力求輕盈活潑,在開闊的水面上或佈置小島,或架設小橋,打破了單調的氣氛,襯托了深遠,使遊人如置身於構圖嚴謹的山水畫中。
拙政園由園和住宅兩部分組成,園子位於住宅的北側。
入口部分有院門,內迭石為假山,成為障景,使人入院門不能一下子看到全院的景物。
在山後有一小池,循廊繞池便豁然開朗。
拙政園中部清初時歸吳三桂婿王永寧所有,太平天國時屬忠王府。
總體佈局以水面為中心,臨水建不同形體和向低錯落的建築。
山林蔥鬱,頗富江南水分情趣,是全園精華所在。
水池東西向長,池小仿瀛海三島的意境,島的南面隔水為遠香堂。
島的東、西、南三面都有曲橋可通,西面從,柳蔭路曲,的石橋可至西端小島,路上布荷風四面亭,過亭往東,則可到三島中最大的個島上建,雪香雲尉亭,亭的周圍遍植臘梅,山間曲徑,兩側喬木叢竹相掩,滿山遍植樹木,蔽日濃蔭,富有山林之感。
由亭下坡,有一溪流橫陳眼前,這水系正是水繞山轉之意,過溪便到三島之中的東面小島,上建北山亭,又叫待霜事。
經亭過曲橋便到池畔的,梧竹幽居亭。
梧竹幽居亭是一個坐觀靜賞的極好景點,小閣枕清流,橋下水聲長,人於亭內可望繡綺亭、遠香堂、荷風四面亭、香洲、雪香雲蔚亭等景點和水面之景,中部的景色也盡收眼底。
拙政園的主體建築遠香堂置於山池之間。
周圍環境開闊,建築又採用四面空透的窗格,像是畫家的取景框,以便盡收四周水山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