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蘇州府平望鎮米加工業十分活躍,鎮上的礱坊、碓坊普遍採用杵臼治米的方法,其器具有大小之分,在杵臼過程中,要求所操作人員具有熟練的技巧,彼此配合一致且用力均勻,否則會損壞米粒,影響質量。
“大者五六人執之,其力齊米不損;小者一人執之,力不均則米損。”
松江府朱家角鎮匯聚了不少從事金屬製品的銀匠、銅匠、鐵匠、錫匠,皆為“攻金之工”。
與其他型別的僱傭人員相比,技藝類僱傭人員具有專業分工精細、職業傳承穩定的特點。
管理類僱傭人員分佈於市鎮的各色作坊、商號、牙行、店鋪,主要從事不同行業的經營活動。
如市鎮典當鋪的“管棧之人”負責日常典當業務的管理,踹坊的包頭負責工匠工作的分派、監督和工資發放,商號的管事負責交易的運作。
錢肇然枟續外岡志枠記載,徽州王某在嘉定縣謀職,被該鎮外岡鎮永昌典鋪聘為總管。
葉承慶枟鄉志類稿枠記載,清代嘉興府王江涇鎮人葉明楠,“經理青浦朱家角,南潯劉氏之源康、同和兩典”。
王某和葉明楠,皆屬典型的管理類僱傭人員。
從行業分佈的角度講,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僱傭群體涉及的行業領域十分廣泛,其中在絲、棉生產和加工業、榨油業、釀酒業、典當業、酒館茶樓業等行業分佈較為集中。
進一步講,他們更多地是被與這些行業相關的各類牙行、作坊、店鋪以及商號所僱傭,為其工作,獲取報酬。
分佈於江南各市鎮的牙行、作坊、店鋪和商號,不僅型別廣,而且數量多。
僅蘇州府盛澤鎮,根據馮夢龍枟醒世恆言枠中對該鎮嘉靖年間牙行數量的描述,其“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餘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僅到此上市”。
同府的婁塘鎮,據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統計,僅布鋪牙行就有125家;同裡鎮的米行,“官牙七十二家,商賈雲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嘉興府濮院鎮上有絲綢行、桑葉行、菸葉行,湖州府南潯鎮上有絲行、樹行、西木行、米行。
在市鎮榨油業領域,蘇州府唯亭鎮、甫裡鎮、周莊鎮、陳墓鎮、震澤鎮,湖州府雙林鎮、南潯鎮、烏青鎮、菱湖鎮,嘉興府石門鎮等市鎮都集中了一批油坊。蘇州府唯亭鎮油坊“在外跨塘、陽城、澱涇”,元和縣油坊“在婁葑兩門及甫裡、周莊、陳墓等處”。
湖州府南潯鎮,清代順治年間,鎮上行鋪捐貨重修雲興寺,在油坊、典鋪、鹽木各行的捐貨者中,油坊居於首位。
該鎮榨油專用水牛拉油車,由於本地飼料不足,油坊還到外地購買,“南潯、震澤諸油坊買以飼牛,舟載不絕”。
烏青鎮油坊在清前期最著名的有四房車。
嘉興府石門鎮,明後期鎮上有油坊20家。
這眾多的商行、作坊,集聚了不同數量的僱傭人員,從事各種商品貿易和手工生產與加工活動。
此外,隨著市鎮本地和外來人員大量參與市鎮工商業活動,多種運輸、服務需求大增,船伕、腳伕、轎伕、樂人工)、土工、剃頭等在內的臨時僱傭人員數量增多。
船伕、腳伕和轎伕等承擔著市鎮水陸運輸的工作,尤其是腳伕,不僅是民間凡遇婚喪嫁娶及鋪戶挑運一切貨物的扛抬者。
而且他們還承擔著“市肆貨物遷運出入,以及客舟起載”的任務。
這類僱傭人員數量的增多對滿足、協調市鎮商品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樂人、土工是有著重婚喪習俗傳統的江南所不可缺少的。
按民間習俗,“紅白事俱用吹鼓手”,“入殮必用鼓吹、炮手、僧道,出殯及葬亦如此”,土工則是“司送終之事,火葬者必用之”。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