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重農派學者奎斯奈(esnay)常引述孔子之言,以為農為財富之本立說,其後法王路易十五因其主動仿效中國,而親耕籍田之舉。
奎斯奈慨然想繼承孔子之道統,被稱為歐洲之孔子。<anity)之語,即是指中國人而言。
綜觀十八世紀之歐洲,由於中國經籍之西傳,促使西方產生尊重理性、自由之啟蒙運動,對西洋腐敗貴族政治、君主政治,促成改革之熱潮。
十八世紀歐洲華化興味,雖以法國為中心,卻傳播遐邇,英國亦從法國轉販中國文化,以致法文敘述之中國書籍,多譯為英文。
而法國人亦早知,惟從四書五精之譯本去研究,總不能深明中國各方面及中國一般人民生活狀態,乃復措意中國小說與戲曲,趙氏孤兒、好逑傳之歐譯本乃不斷出現歐洲。
一七四七年(乾隆十二年),耶酥會之教士通訊,復專講中國之園藝,使十八世紀中葉之歐洲,又狂熱於「中國式的園林」。
中國園林的特點在利用人工以模仿天然,以接近自然,從而在園境之變化無定中,融合藝術興優美,予人怡悅之感,園明園造園藝術可為代表。
此中國式園林同時喚起西方人對中國建築、繪畫與植物之興趣,而成為對中國思想與藝術融合之追求。
影響所及,歐洲美術產生十八世紀中葉之羅柯柯時代(ro),其特點重視奇幻莫測,活潑生動,皆用中國式柔和飄逸之曲線及橢圓形之細巧花紋(,亦使歐洲之中國式庭園佈置風行於王公貴族之建築中。
此種狂熱,使中國用具如服裝、磁器、聚頭扇、漆器、綢緞、繡品、立櫃等西傳歐洲。
直至十八世紀末,歐人對中華文化之狂熱,才開始消失。
十九世紀歐人對中國僅存著朦朧之印象。
迨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文化尾隨其船堅炮利,逾越重洋而來,使中國文化遭到亙古未有之衝擊。
中國在震驚之際,展開同光間之洋務運動,以模仿西方兵工及科技文化。
特別是甲午戰敗後,更是發動變法維新,積極輸入法律、政治的知識,並逐漸擴大到哲學、思想、教育、經濟、社會等學科。
日俄戰後,又模仿抄襲德日教育制度,冀從教育新式人才以變法圖強。
綜觀清末時期,西方文化節節衝入已動搖中國舊有文化之根基,中懊對西方文化之輸入,亦逐漸擴大。
甚範圍已超過歷史任何時期。而擔當此文化交流工作之角色,首推西洋教士、駐外使旅、商人及留學生。
尤以甲午戰後所掀起之狂熱留學運動,配合著國內學會、報館、雜誌之蓬勃建立,使留學生及國內知識分子擔當繼往開來之文化交流工作。
在西方文化狂瀾之際,不少知識分子亦將中國文化傳之西方。
其中能皓首譯經,將中國學術要籍作有系統譯為英文者,以辜鴻銘貢獻最大。
辜湯生,字鴻銘,福建同安人,早歲遊學英國,入愛丁堡大學專攻英國文學,旋往德國萊比錫大學,攻習工科。
歸國入張之洞幕府,擔任英文譯述工作。
曾以英文著原華(一名春秋大義),力言中國文化之博大精深。
並英譯論語、中庸、大學,弘揚民族文化之功,實與嚴復、林紆、梁啟超等之譯述,同為中西文化交流之功臣。
從此,深厚之中國文化復注入新血液,得以在民族文化衰頹之際,重振生機。
中國知識分子在外患頻仍之際,秉承傳統香生之進取精神,維護固有優越文化之餘,復融匯入西方新工業文明,加以融貫創新,為苦難之民族國家找尋現代化之發展途徑。
事實上,西洋文明,特別是科學技術及民主政制,幾乎是所有落後國家共同追求的目標,不獨中國為然。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全球人類皆展開狂熱地「工業化」大競賽,至今未有已時。
但西洋近代文明,也正在此時暴露缺點,特別是工業化結果,諸如環境汙染、資源缺乏、社會問題之產生、核子毀滅之恐怖,使人類在精神上感到無比之空虛與彷徨。
西方有識之土,已逐漸體認到中國文化之價值,如英國史學家湯恩比(toynbee),便曾呼籲美人多接受中國倫理道德之古訓,注意中國文明之精神力量,以挽救人類面臨之危機。
中國文化在千古未有之變局中,經過嚴格地考驗,又重新為世人注意,足證其客觀價值之偉大。
今日舉世動盪不安,東西文化彼此交織成一極複雜之匯叢。
值此時際,中國文化不僅要融匯西方思想之大流,並且要超出思想之範圍以外,擔負起解決人類全面問題之任務,相信中國文化必有一個輝煌燦爛之前途。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