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則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趨沒落,導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出現了一批傑出的思想家和優秀小說。
首先是傳統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學未得到發展,中西方差距拉大。
其次是儒家思想活躍,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
以及八股取士與文字獄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
和文學藝術繁榮,並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明清中期至鴉片戰爭前,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概括其主要特徵為
(1)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並緩慢發展;
(2)思想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
至於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在經濟,因為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任然佔據統治地位,加上官府的盤剝,導致農民購買力及其低下。
其次是政治上,腐朽的專制統治的阻礙,統治階級推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
也少不了思想上統治者愚昧自大,以“天朝上國”自居,厲行文化專制,鄙視科學技術。從根本上講,是落後的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當然,明清時期是古代中國農耕文明的繼續發展時期,這主要表現
(1)農耕經濟高度發展,人口增長,耕地面積擴大,農業、手工業與商品經濟均得到長足發展;
(2)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3)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4)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產生,儒學煥發新活力;
(5)出現總結性的科技著作。
因此我們從橫向看,西方國家在思想革命、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開始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未能與時俱進,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而趨向“衰落”。
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另一面,經過明代百年的建設發展,終於趕上了宋代的水平,這個成果整個元朝是沒有做到的。
然而明代末年,中國比之西方卻是落後的,但並不是全面落後,面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可喜的是,明末的中國人敞開胸襟積極向西方學習。
像是徐光啟和利瑪竇就是好朋友,利瑪竇穿著儒服,而徐光啟掛著十字架,甚至中國有了全面西化的思潮,在思想領域,皇帝甚至要把佛像都請出皇宮,而準備信仰基督教。
這可以參見《改變中國》一書,包括最近百家講壇講的三字經篇章都講到,南明面對滿清的鐵騎,明軍都舉起十字旗,皇后竟寫信給羅馬教廷求援,可見基督教在明末皇室的影響還是十分巨大的。
當然,作者菌這裡並不是說基督教多好,因為凡事都有兩面性,但它和西方文化的確密切聯絡著,這是我們需要看到的。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