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也導致商業以及商業監管的變遷,因為宋代商品經濟較之唐代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到了這時(宋代),都市內官設的市場已經失去意義,都市幾乎全區商業化。
這個變化,始於唐末,經過五代,到宋初完成。
還包括階層的變化,最早漢武帝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後,作為一種重要社會力量的工商業階層不復存在了,社會經濟執行中,國家與農民成為最重要的兩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宋以來,商品經濟和相關經濟政策變化,使得市民階層出現且壯大。
這就產生了土地兼併導致土地政策和人身依附關係發生變化。
唐朝中期,土地兼併的發展,均田制逐步瓦,土地私有制佔據主導地位,官田也逐步以各種方式私有化,私有制不但得到國家的承認,而且由唐入宋不斷增強。
宋代國家針對土地兼併,採取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
在這樣的變化下,中古莊園經濟下的生產關係是人身依附極強的宗主部曲關係,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租佃製成為最基本的生產關係。
佃戶變成了獨立的自由民,佃戶在完成地租契約義務後有轉移的自由,就不受地主的人格束縛。
最後是文化方面,要知道宋代以來,隨著市民階層的壯大,宋詞這一種相對自由的文學形式出現和發展,文學由以前的貴族文化轉向平民文化,文學更加世俗化,平民化和大眾化。
“文學由注重形式的四六體演變為自由表現的散文體,詩、詞、曲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轉為自己發揮,總而言之,貴族式的文學一變而為庶民式的文學,音樂、藝術等亦莫不如此。
當然,歷史上除了唐宋時期的社會變革外,最最重要的,就是後面明清時期的社會轉型了。
可以說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封建社會由盛轉衰落,“發現不少的革新和發展”。
它的總體特徵的話,就是讓我國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
具體而言的話,首先是政治領域的中央集權空前強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統治的腐敗。
其次是經濟領域商品經濟非常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但自然經濟仍佔統治地位;傳統農耕經濟高度繁榮。
以及民族關係領域,明清大大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定型。
還有對外關係出現新現象,這一方面西方殖民者開始侵略中國,中國開始了反殖民侵略的鬥爭;另一方面,對外政策由開放逐步走向閉關。
外加思想文化領域呈現的特徵——承古萌新。“承古”的具體表現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問世。
另一方面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纂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類書——《永樂大典》、《佔今圖書整合》;叢書——《四庫全書》)。
“萌新”的具體表現一方面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另一方面“西學東漸”,西方一些科學技術和自然科學知識開始傳人中國。
至於中外聯絡的話,這一時期,歐美國家處於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階段。
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不斷成長;尼德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繼成功,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開始確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興起,人文主義不斷傳播;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西方殖民者開始大規模的殖民擴張活動。此時的中國已明顯落後於西方。
我們可以從以下主要從明清時期的社會轉型為例加以分析與說明。
就像上面說的,明清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時期。
其顯著特點是第一,政治上,在遼宋夏金並立和元統一的基礎上,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這種發展,表現之一是透過反對外來侵略的勝利和平定叛亂,管轄遼闊疆域的有效措施,維護了國家主權,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表現之二是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進一步強化,而這種專制制度的發展,正是封建制度趨向沒落的反映。
第二,封建經濟逐漸發展,它不僅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而且從明朝中後期開始,一種新制度的萌芽——資本主義的萌芽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並逐步增長,日益瓦解自然經濟,這是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物質因素。
第三,在長期而較穩固的統一局面中,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也在繼續發展著。
這種融合又透過共同的維護統一,反對分裂,抗擊外來侵略,維護民族尊嚴等為近代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四,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一方面在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出現了一系列科學巨匠和帶總結性的科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