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疆域幅員遼闊,為了便於管理,把全國劃分為若干行中書省,作為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簡稱行省,或稱省,以分管各地區。
行省以下,行政區劃基本沿襲宋代舊制,一般設司、路、府,路、府以下設州、縣。
今廣西地區屬於湖廣行中書省管轄。
元初,在靜江設廣西道宣慰司,在邕州設左右江宣慰司都元帥府,後改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
設南寧路、梧州路、柳州路、太平路、田州路、橫州路、融州路、全州路;鬱林州、滕州、貴州、賀州和平樂府。
不過眾所周知,元朝等級制度森嚴,而且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民分四等”,把全國人分為四等。
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
各地縣政府都設定有一個“達魯花赤”的職務,由蒙古人擔當,作為地方長官,但是由於西南地區“交廣炎瘴之地,毒氣害人,甚於兵刃”。
蒙古人不願意就任,於是在廣西左右江地區設定的四個總管府,改為漢人擔任達魯花赤。
元朝對西南地區的在統治思想方面較前代有較大進步,這其中固然有時代進步的因素,也有統治者對這一地區戰略要塞的軍事認識,元朝的在這一地區的統治為明代實行全面統治奠定了堅實基礎。
至於明代的話,明代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封建王朝,建於1368年,亡於1644年,統治時間長達277年。
明代疆域繼承了元代大一統局面。
在行政管理上與前代也有較大不同,廢除了丞相制度,取消行中書省,設定六部。
行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負責日常行政,都指揮使司負責軍事管理。
洪武二年(1369)三月設廣西行省,其管轄的地理區域承襲元末廣西行省和海北道宣慰司地,本屬於欽廉之地的高州、雷州、欽州、廉州、瓊州5州及海南島、雷州半島也屬於廣西,後5府劃歸廣東行省。
洪武九年改廣西行省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今廣西桂林。
洪武二年底,廣西行省有靜江、平樂、潯州、梧州、柳州、太平、思明、鎮安、來安、田州、慶遠、南寧12府及奉議州1直隸州。
此後廣西布政司區劃主要變化有:
府級單位:靜江府更名為桂林府,田州府改為田州直隸州,洪武七年廢來安府,正統四年1439)增設思恩府。
直隸州:嘉靖六年改奉議州為思恩軍民府,洪武至嘉靖年間,先後增設11個直隸州,後來的思恩府即是這期間設立的思恩州,嘉靖二年廢利州,廣西共有龍州、田州、江州、歸順、向武、憑祥、泗城、都康、思陵9個直隸州。
廣西政區從洪武至嘉靖、萬曆年間一直處於不斷調整適應過程中。
都司衛所是明代在總結前代軍事管理經驗與邊疆治理的基礎上創立的軍事制度,既有軍事鎮守的作用,又深刻影響地方行政管理,並且與駐地的文化與經濟緊密聯絡,有“寓兵於農”的性質。
明代都司衛所數目眾多,它有自己的管理體系,基本層級為:都司—衛—千戶所。
洪武六年置廣西衛都指揮使司,洪武八年改為“廣西都指揮使司,置桂林左、右二衛指揮使司”。
初設廣西都衛時,共有3衛,分別為:廣西衛、南寧衛、柳州衛,其中廣西衛下設梧州守禦千戶所;南寧衛下設太平守禦千戶所;柳州衛下設象州守禦千戶所、賓州守禦千戶所、融縣守禦千戶所。
明代在廣西設定衛所的高峰期出現在洪武二十八年,由於廣西地處西南邊陲,尤其慶遠、南寧以西地區,明代對這裡的控制力非常薄弱,當地土官對這裡享有統治權,明中央借鎮壓“蠻寇”之機,在平亂之後,設定:南丹衛軍民指揮使司、南丹衛;慶遠衛軍民指揮使司、慶遠衛、慶遠右千戶所;向武守禦千戶所、向武軍民千戶所;奉議衛;河池守禦千戶所;武仙守禦千戶所、武宣守禦千戶所;賀縣守禦千戶所;灌陽守禦千戶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洪武三十年之後,又新設懷集守禦千戶所、來賓守禦千戶所、上林屯田千戶所、五屯屯田千戶所、古田守禦千戶所,此外,廣西都司下還有一個靖王府廣西護衛。
廣西所設衛所數目較少,並且從設定到明亡,衛所沿革清晰,多分佈於廣西中、東部,並對轄區內土司有一定的管理權。
整個明代統治者多遵循“守在四夷”的治邊政策,對廣西及西南地區多派遣軍隊戍邊,保證邊疆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