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黔軍思播在此次平叛中功勳卓卓,元朝中央政府於“大德七年(1303),增諸將官秩,免思播糧稅一年。
更此後,在“南臺御史陳天祥疏諫”強調以烏江能為雲貴兩省產生“內安根長,外固邊陲”的帝王漕運作用時,元廷在啟用思播黔軍共同討叛平息之後,決定恢復順元路貴州區劃。
像是《貴州通志》中記載:“延祜五年(1318)二月,敕雲南,四川歸還順元路宣撫司民地”,即恢復宋朝的黔南路貴州省區劃。
這樣掏算起來,自元世祖忽必烈於公元1292年將順元路區劃肢解入三行省之年起,到公元1318年恢復順元路宣撫司民地時,貴州被分割了二十六年(1292~1318)。
恢復後的順元路行政區劃的軍事政治中心,又歸回到順元路宣慰司思南州城.因故,這才引來一百年後,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一年(1413)以五萬明軍剿滅思南宣慰司田宗鼎的事變。
《元朝史》中就記載:“忽必烈即位時,置十路宣撫司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元廷在遠離行省中心的地區,設立十路宣慰司,為地方一級行政機構,如《舊新紀》這樣史載“至元十四年(1277)春,宋人大去其國,思南州長田景賢(二十—世),播州長楊邦憲相繼送款,俱授宣撫司,以田氏為總管(高官)。”
“至元十八年(1281)秋,改思南州宣撫司為宣慰司,兼管內安撫使.播州長楊邦憲亦升宣慰使。”
由史可鑑,宋朝曾當職的貴州防禦使,貴州團練使,貴州經略安撫使,貴州刺史等長官們皆任職的思南州城,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於1277年以思南州長田景賢為宣撫司”或“於1281年改思南州宣撫司為宣慰司”的官衙,它都是宋元兩朝的路省級“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當元政將亡之際,思南宣慰司田仁智(二十四世)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太祖(朱元璋)起兵平偽漢,略地湖南,元思南宣慰使田仁智遣都事楊琛納元所授宣慰使印來歸,俾仍為思南道宣慰使(二品),授琛為宣撫使,以三品銀印給之”。
當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登上明太祖的龍椅後,明太祖朱元璋沿襲元朝的順元路區劃,利用宋代的貴州署名,於“洪武四年(1371),改順元宣撫司為貴州宣撫司”。
因此,明太祖建立的“貴州宣撫司”仍然是貴州行政區劃。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貴州宣撫司,是以宋代的貴州防禦使,貴州團練使,貴州經略安撫使,貴州刺史,以及元朝的貴州都元帥府宣慰司或稱順元路宣撫司為基礎的繼往開來的地方一級行政機構。
明成祖朱棣以五萬軍隊圍剿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後在貴陽遂設貴州布政使司不能算貴州建省之始,明太祖在消滅蒙古軍隊最後一支部隊雲南梁王之前,他以宋代的法定區劃的“貴州”一詞,將元朝的“順元宣撫司“改為“貴州宣撫司。”
在貴州宣撫司這個地方一級行政區劃下,朱元璋圈劃了七十六個長官司。
明太祖為了削弱思南州在宋元兩朝一統貴州的權力,便以一半的三十九個長官司分圈給思南(今地)宣慰使田仁智(二十四世)和思州(今岑鞏)宣慰使田弘政(二十五世)兩位田氏的執政者。
僅從這樣一個政治區劃上看,作為明太祖的朱元璋,在要利用二思二田的兵力物力去消滅主要敵人的雲南蒙古梁王的同時,又要思南宣慰司政權出兵徵糧以消滅雲南蒙軍。
據明《思南府志》《黔南田氏宗譜》史雲“沭英南征,責軍餉于田氏,始運則日秋糧若干.再運則曰續辦若干,又運則日銀糴若干,遂以此為定製,照丁派納。”
“敕田仁德兵一萬騎三千,糧一萬石聽調,竭力招集未幾而辦,天兵(指明軍)至鎮遠,取給過數焉,雲南平。”
洪武十四年(1381),消滅雲南蒙古梁王的明太祖,本想借機回師吞掉黔中首郡一思南宣慰使司政權。
然而烏撤及水西貴州西部諸蠻反叛明朝,明廷於“洪武十五年(1382)秋七月,傅友德,沐莢擊鳥撤蠻,斬首三萬餘級,水西諸蠻降“起,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貴州都指揮顧成,斬西堡三千餘助惡者,其地悉平”之年止,明軍在貴州西部平蠻十七年。
由於貴州西部的蠻叛,貽誤了太祖朱元璋解除思南宣慰使司田氏的天機。
看來朱元璋在世之前沒有時機取締思南宣慰使了,他只好將消滅黔中首郡——思南宣慰使政權的旨諭留給予孫們去完成。
於是,他將在貴州征討十七年蠻叛的貴州都指揮使顧成於“洪武三十一年(1381)二月詔成還京”面授日後如何消滅思南宣慰田氏的機宜後,是年潤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駕崩。
當朱元璋死了十四年後,明成祖朱棣按照父皇的遺旨,於永樂十一年(1413),以五萬軍隊取締了思南(今地)宣慰使田氏二十七世田宗鼎,思州(今岑鞏)宣慰使二十六世田琛執政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而結束了田氏在黔中八百三十一年統絕權,在貴州三百年的統治權。
明成祖遂設貴州布政使司於貴陽,就是這個設於貴陽的貴州布政司,被貴州史學會部分史家,定為是貴州建省之始。
當然也有許多人認為,這一結論,未見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