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清代在對北部邊疆的經營與管理中,先是把散佈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赫哲、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遷入東北腹地。
接著,又經過多年的征戰,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區,推行“盟旗制度”,以統治歸附的蒙古各部。
同時,內地漢族人民因戰亂、災荒、饑饉等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邊疆,與他族雜居。
這種不同民族成分之間的輾轉流動與交錯雜居,在北方廣闊的地區,掀起了以漢、滿、蒙古的融合為核心,維吾爾、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族也紛紛捲入的民族融合高潮。
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統治和抗擊列強入侵中,增強了彼此間的凝聚、交往和融合。
滿族貴族在入關之初,曾推行過圈地、投充、剃髮等一系列擾民政策,在南下剪除南明政權、平定“三藩”戰爭中,八旗軍也曾擾害漢民。
這些政策,曾一度激起階級對立和各族反抗,客觀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統治中加強了聯絡。
清後期,統治日益腐朽,列強紛紛染指中國,狼煙四起,邊患頻仍,民族危機加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內憂外患交相逼迫的情況下,在患難與共的鬥爭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與聯合,加強了各民族的凝聚與融合。
我國曆史上突出的民族融合時期有三次。
當然,中華民族在古代長期民族融合的歷史程序中,曾出現過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統一的局面,在分分合合的過程中,曾出現過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像是三次大分裂,分別是東漢末年,各軍事集團不斷進行混戰,導致分裂,形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和唐朝中期以後藩鎮節度使勢力的發展,形成五代十國的短期分裂局面。
以及兩宋時期,民族矛盾激化,形成北宋、遼、夏對峙和南宋、金、蒙古對峙的分裂局面。
四次大統一則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
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
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的殘餘勢力,統一全國。
而我國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三個高潮是。
第一次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華夏族在戰爭中與其他少數民族接觸頻繁,促進民族融合並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蜀國堅持搞好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吳國漢族和山越族共同生產,開發江南。
東晉時,匈奴、鮮卑、羯、氐、羌族內遷;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趨勢出現。
第三次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接受漢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程序的同時,也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特別是元的統一,使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並且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至於民族融合主要途徑,生產鬥爭促進融合,
聯合鬥爭,階級鬥爭促進融合(各族人民共同反壓迫反剝削鬥爭班超幫助西域各族擺脫匈奴的奴役,反西晉的鬥爭,反前秦的統治等)說到底是階級鬥爭,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統治者的剝削和壓迫,使民族聯絡更加密切。
社會改革促進融合(統治政權強制推動秦始皇移民於邊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等)
還有“和親”促進融合(政權間的友好、和好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一家”)
當然也少不了戰爭促進融合,國家統一促進融合(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漢、唐、元、清的大一統局面等)
物質文化的交流農牧業、手工業、先進生產工具、經驗技術、土特產等。
民族間的雜居、通婚元朝民族分化政策中的“漢人”等。
通貢,指貢品賞賜,如靺鞨對唐朝納貢,宋送給遼、西夏、金歲幣。
邊疆貿易,如北宋與遼、夏邊境的榷場,明與韃靼邊境的互市。
會盟,如唐蕃會盟,澶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