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北魏統一北方後,黃河流域出現民族融合趨勢,統治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對待漢族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化,馮太皇太后和孝文帝選擇了漢化道路,既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又促進本民族發展、鞏固了統治。
到宋元時期,這一程序向縱深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封建生產關係向邊疆擴充套件,少數民族大多完成了封建化程序。
唐末以後契丹族逐漸學會種植莊稼、織布、建造城郭房屋,開始了農耕生活。
特別是建國後,耶律阿保機任用漢人,仿漢制制定典章制度,仿漢字偏旁創契丹文字。
党項族建西夏政權,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如中書省和樞密院,推行科舉制度選拔官吏,任用漢人擔任重要官職,還命人仿漢文楷書創西夏文字。
女真金世宗曾將奪取的大量田地分給女真貴族和謀克戶耕種,並採取恢復農業生產的措施。
《金史世家紀》載“會寧乃國家興王之地,自??遷都永安,女真浸忘舊風。宴飲音樂,皆習漢風。”
少數民族建立全國統一的政權,前提條件是自身的封建化。
蒙古奴隸主貴族在征戰過程中,不得不適應漢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採納和保持漢地原有的封建制度,元的建立標誌著封建化的完成。
元朝基本上沿襲宋金舊制,《元史百官志一》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儀,建都邑,定內外之官。官有常職,位有常員。”
元世祖還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設大司農司,頒佈《農桑緝要》,減租墾荒等。
少數民族在封建化意義非常重大。
元許衡《魯齋遺書》“北方奄有華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然後魏、遼、金歷年最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少數民族的封建化促進了本民族的歷史程序和民族的融合,有利於邊疆地區開發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而且還需要說明,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數民族的漢化有相同之處,但不能說如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是否就是少數民族的漢化。
雖然它們都屬於民族融合的表現形式,其過程都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其實質都是落後民族被先進民族的生產方式和文化所同化。
但兩者又不能等同,主要表現在
首先,從兩者的含義來看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數民族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主要體現生產方式和文化的改進。
而少數民族的漢化是一般指少數民族漢族化,即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某一民族受漢族先進生產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自然地、逐漸地改變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與漢族相似或被漢族同化的現象。
其次,從兩者存在時間來看中國少數民族的封建化起源於戰國,終於新中國建國初期,現已終結。
而少數民族的漢化早在漢族形成之初就已經開始了,應追溯到奴隸社會,而且到現在仍在進行著,並且隨著歷史的發展仍然繼續下去。
還有從兩者學習的物件來看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的物件既可能是漢族,也可能是當時已經處於封建統治時期的較文明的少數民族。
如蒙古族統治下的元朝和滿族統治下的清朝這兩個時期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就屬於後者。
以及從兩者的結果來看少數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數民族不斷汲取以漢族為主體的先進的封建文化,促進了本民族的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內的一支支奇葩。
同時它也促進各民族之間的融合,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少數民族的漢化,則在汲取漢族優秀文化的同時,自身的民族特點逐漸改變或者消失,有的變得與漢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徵;而有的被漢族所同化,最終融
入到漢族當中,原來的民族消失。
封建化是漢族和少數民族民族融和的最本質特點,少數民族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接受封建化,這類封建化的內容還向邊疆地區擴充套件。
在中國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為中心。
少數民族各族逐漸改變以往的遊牧生活,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成為農業居民;採用漢族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從部落或者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漢化是一種民族同化,是一種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必然。
所以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不僅有漢化,我們漢人也會被胡化,如之前所說的胡化的胡服騎射。
民族融合歷史書上只說了兩種原因戰爭與和平(發展貿易),其實還有種就是國家政策。
就是主動學習他民族的政策,作者菌覺得只有開明的君主才能做得到,像北魏的孝文帝禁胡服,斷北語,改漢姓氏(他自己將拓拔氏改為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