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時珍這樣評價“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
而且宋朝已能將中醫細分為九科大方脈科、風科、針灸科、小方脈科、眼科、產科、口齒咽喉科、瘡腫兼折病科、金鏃書禁科,針對性大大加強。
此外就是獸醫院,也就是寵物醫院已經北宋時期出現,如1007年,北宋設監養病馬,是為中國設立獸醫院的開端。
還有馴養金魚,南宋時期開始出現。
1214年,金魚由野生轉向人工馴養。
1243年利用機械裝置運輸活魚,魚苗長途運輸技術已有詳細記載。
編寫了太平聖惠方,宋人醫學著作,裡面收錄中醫處方個,比唐代《千金方》多出1萬多個。
以及人痘接種,這也是北宋時人發明的,起因是北宋丞相王旦的長子死於天花,王丞相由此不希望別人再染上這種病,就從全國各地請來名醫、術士,試圖發現某種治療和預防的方法。
一位從峨眉山來的道姑獻出一張處方,將一種毒性減弱了的人痘痘苗,透過鼻腔黏膜為健康人“接種”,從而使人獲得對天花的免疫能力,可以說是最早的預防針了吧。
同時出現了醫學分科,這也是北宋時期出現,醫學部亦增分為九科1.內科2.風科(如中風病)3.兒科4.眼科5.耳鼻喉齒科6.面板及骨科7.產科8.針灸9.創傷及咒禁科。
畫出瞭解剖存真圖,這是宋朝著名醫家及詩人楊介,總結對處死犯人的解剖經驗,描繪成圖譜《存真圖》,使到當時醫學生對解剖學的認識加深。
總結出了三因極——就是病證方論,將複雜的病因歸為三類內因、外因及不內外因。
這種分類雖與漢代張仲景所述略同,但內容有所發展,即對各類病因概括得更具體,其範圍亦較全面,更符合臨床應用。
三因分類的原則,也一直為後世醫家遵循。
有了針灸圖,北宋醫學家王惟一對針灸術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鑽研前人著作,結合自身經驗,詳定經穴位置,編成《針灸圖》,天聖五年(1027年),他奉命在此基礎上鑄造針灸用的銅人兩具,對針灸學的教學、臨床與考試都極為便利,他也將自己的著作改名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還有小兒藥證直訣,宋朝醫學著作。這部書被稱為“幼科之鼻祖”,對兒科醫學的形成與發展頗有影響。
以及婦人大全良方(南宋醫學家陳自明在1237年著成《婦人大全良方》,分婦科三門,產科五門論述了婦產科臨床與理論諸問題,中醫史上最系統最全面的婦科專著
和聖濟總錄,宋朝醫學巨著,堪稱醫藥史上的一部百科全書,彙集了前代和宋世診斷、處方、用藥、針灸等方面的大量理論和實踐成果,其中刊載藥方近2萬個,為歷代之最。
還包括區希範五臟圖(宋人創制,是最早的人體區域性解剖圖
出現了金石學,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前,以古代銅器和石刻為主要研究物件的學問。
近似歐洲的銘刻學,被視為中國考古學的前身。
研究物件屬零星出土文物或傳世品,未經科學發掘;偏重於銘文的著錄和考證,以證經補史為研究目的。
形成於北宋,至清代正式有“金石之學”的命名。
當然也少不了太祖長拳,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一種長拳,古稱“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亦稱做“太祖拳”,,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
此外也有迷蹤拳,原名燕青拳,同樣出現於北宋時期。
由滄縣移居到河北省靜海縣的霍姓一族,稱此拳為迷蹤藝,子孫代代相傳,後出名於霍元甲,迷蹤藝遂聲名大振。
還出現了快遞行業,你沒看錯,宋朝時期,一種高速為軍事目的服務的快速軍郵制——急腳遞應運而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種急腳遞,有步遞,有馬遞,有急腳遞,急腳遞最快,日行四百里,在古代來說算是很快了。
像是明朝一位學者的話來作一個總結“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幹弱枝,自是立國大體。二百年弊穴,談笑革之,終宋無強臣之患,豈非轉天移日大手段。”
諸般作法均有流弊,兩害之中權其輕,兩利之間權其重,不亦合乎,宋代和其它主要王朝不同的是,宋代並不過分強調以農為本,宋代的商貿都十分發達。
有宋一代,由於邊境問題一直不斷,歲貢一直是朝庭一項經常性支出。
龐大的軍隊和官僚系統也需要國家有足夠的收入才能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