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陽江入海口建造的跨海石樑大橋寬5米,長1000米。
這座氣勢恢弘的大橋已有950年曆史,至今人們還在上面行走。
出現了車船,最大的長36丈(約110米),裝有24個轉輪和6具“拍竿”,載士卒1000餘人。
和裝甲船,1203年,秦世輔造的載重1000斛(約60噸)的“鐵壁鏵嘴平面海鶻”戰船,艙壁裝有鐵板,是裝甲的先河,船首裝有形似鏵嘴的犀利鐵尖,用以在水戰中衝擊犁沉敵船,較衝角破壞力更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研發了低重心流體減震裝置船在每個艙室底部都有一個帶蓋的小孔,船舶技術專家稱之為“水眼”,航行中,雨水或濺落在船上的浪花,可以透過“水眼”流入船底一個連通的夾層艙室,夾艙中的水降低了船體重心,使船行駛更加穩定。
由於夾艙中水的慣性和內摩擦,會部分抵消由於風浪產生的船體起伏晃動。
設計出了虹橋,也就是飛橋,使無柱木樑拱橋(即壘梁拱)達到了我國古代木橋結構的最高水平。
有了船塢,指在岸邊以人工建設,作為造船和修理船舶的地方,亦可用作船隻的停泊。
船塢可以分為乾船塢、灌水船塢及浮水船塢等不同類別。船塢是中國宋朝人張平發明的。
建造了藤舟,深廣沿海州軍,難得鐵釘桐油,造船皆空板穿藤約束而成。
於藤縫中,以海上所生茜草,幹而窒之,遇水則漲,舟為之不漏矣。其舟甚大,越大海商販皆用之。”
以及中國大帆船,也是最早的寶船:“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置死生於度外。
又大食國更越西海,至木蘭皮國,則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機杼市井,或不遇便風,則數年而後達,非甚巨舟,不可至也。”
最大的中國寶船有12根桅杆,而小船則有3根,可見有多巨大。
模數制,木結構建築採用了“材”為標準的模數制和工料定額制,使建築設計施工達到了一定程式的規範化。
此外有泡菜,1178年《嶺外代答》已記有用陶壇隔水密封儲藏的技術,是為泡菜壇儲藏食品見於記載始。
有了能利用風力轉動的磨,和暗棚濾沙技術增加了萬傾良田。
還編寫了了糖霜譜,王灼著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制塘術的專著。
農業方面有了踏犁,一種人力犁,減少了對牲畜的依賴以及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於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
引進來占城稻,糧食產量大增,稻麥一年二熟制,所謂“稻麥二熟”是指在同一塊田中,水稻收穫之後種麥子,麥子收穫之後種水稻。
它的實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是技術和經濟的一大進步。
有了架田,1149年架田建造見於陳旉《農書》記載,是為我國最早的人造耕地。使用深耕凍垡,燻土暖田的措施利用冷浸田。
會運用肥料積制技術,1127年,1279年石灰、硫黃、鍾乳粉等礦物已作肥料施用。
1149年前出現漚肥、火糞、餅肥發酵等肥料積制技術。設定糞屋儲存肥效。
還培育出了水稻壯秧技術1149年前南方水田耕作已採取深耕、曬垡、凍垡、田面重土等措施,促進土壤熟化,已出現培育水稻壯秧技術。
且懂得掌握氣候變化規律,適時播種,防止爛秧。
以及果樹遠緣嫁接技術,1067年果樹遠緣嫁接獲得成功見於記載。使用“竹蔑箍樹”、“食鹽塗樹”等方法採收銀杏、橄欖。茄秧嵌硫黃,蔬菜栽培開始使用微量yuan素。
還有桑樹嫁接技術,大約在北宋中晚期,兩浙地區發明了桑樹嫁接技術,這是桑樹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地推動了兩浙蠶桑業的發展,
包括摧花早放術,1232年,1298年出現催花早放的“唐花”術,和家禽人工孵化技術(1174年出現家禽人工孵化技術。鵪鶉已養為籠鳥。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