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革除冗兵之弊.就要以犧牲社會穩定為代價,怎能不慎?
同樣,“冗官”之弊與宋朝擴大科舉有關。
而擴大科舉得以讓各種階層(包括平民百姓)的優秀人才參加到政權中來,從而加強執政基礎,保持社會穩定,這與“荒年募兵”異曲同工。
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由此形成計程車大夫階層和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精英和中流砥柱,成為引領有宋一代繁榮昌盛的中堅力量(當然這並不是否認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且當時官員雖多,卻還沒有到財政不堪重負的地步,更沒有到折騰得民不聊生的地步。
與歷代相比,宋代吏治和官員素質都在最好之列,不能簡單的以“冗官”—言而蔽之。
再說冗費,雖然宋代財政時有虧短,但我們不能簡單的以“赤字財政”來判斷一個國家的貧富(正如我們不能因為美國有財政赤字就認為它不富裕一樣)。
事實上作者菌已在前文指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在大多數的時間裡,宋代收支基本平衡。
即使出現財政赤字,宋代也有太祖時設立的“封樁庫”和神宗時設立的“元豐庫”以備不時之需。
如慶曆2年6月一次就拿出內藏銀200萬兩、絹200萬匹以補三司經費之不足。
至於52座原封庫所藏,當時官員認為可供20年之用。
即使到了最會花錢的宋徽宗手中,窮奢極欲,浪費驚人,居然也沒有打到封樁庫和元豐庫的主意。
以致於靖康元年金軍攻人開封時,檢視府庫,見封樁庫和元豐庫“皆充盈滿溢”,搬運時“三日不絕”。
至於給遼、夏以及後來金國的歲幣,之前好像已經說過了,在宋朝的財政收入中佔的比例其實微不足道,那也是因為遇上了蠻不講理而又貪財的野小子不得不花錢“買安”的無奈之舉。
但這筆收入其實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在彼此之間的貿易中宋方所得的利潤遠超歲幣支出(以宋金貿易為例,光買茶葉金方就要掏70萬兩白銀,而紹興和議規定的歲幣為25萬兩)。
“冗費”並未讓宋朝到“積貧”的地步。
“積貧”之說難以成立,“積弱”之說也不符合實際。
宋朝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
雖然因為承平日久,不免文恬武嬉,但在外患的壓力下,宋朝一直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力量。
宋代的軍事訓練、武器裝備水平都是一流的。
在統一中土之戰中北宋軍隊表現出的勢如破竹的強大戰鬥力令人刮目相看。
南宋初年,在戰火中淬鍊出來的宋軍愈戰愈強,打得不可一世的金軍節節敗退,併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膽寒之聲。
宋史專家朱瑞熙先生在新修訂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宋朝”條目中,修正了以往強調宋朝對遼金等國處於劣勢地位的說法,認為北宋與遼朝長期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尤其是“澶淵之盟”以後。
南宋與金朝,除宋高宗統治的前15年外,在“紹興和議”之後的長時期內,雙方實力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
南宋後期,蒙古軍南下攻宋,南宋在長達45年的時間裡對蒙元這一勁敵雖處於劣勢地位,但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而蒙古的崛起是世界歷史的一個“異數”,對當時所有的國家來說,蒙古都是“千年未有之強敵”,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
然而,蒙古軍征服世界遇到的最強勁對手就是南宋!
大家要是不信的話可以比較這樣一組資料;蒙古征服西遼用了1年;
蒙古征服花刺子模用了1年半,蒙古征服羅斯聯盟(今俄羅斯)用了5年,蒙古征服波斯和阿拔斯王朝用了8年,蒙古征服西夏用了10年,蒙古征服金朝用了22年,而蒙古徹底打敗人們印象中所謂文弱的南宋居然用了45年!
而且這也是蒙古軍最大規模的調兵遣將,以舉國之兵進攻一國,還要透過迂迴包抄(滅亡大理後形成兩面夾擊)、多年苦戰之後才艱難取得勝利,這在蒙古征服史上是僅有的一次。
更令蒙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大汗(蒙哥)也在南宋的釣魚城下受傷殞命,南宋成為蒙古人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因此“積弱”之說,也是難以成立的。
所以作者菌認為,宋朝在與遼、金、蒙作戰中之所以不能取得優勢,除了眾所周知的原因外,有三大原因同樣不可忽視:一是燕雲十六州之失。
五代石敬瑭為當皇帝,獻燕雲十六州於遼國,致使中原大地門戶洞開。
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進則直叩中原,連富庶繁華的汴京也時時處在兵鋒的威脅之下;退則足以自保,據幽燕之地利,易守難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