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法三章,奠隆宋之基。
趙匡胤代周自立後,定下偃武修文的國策,以千古帝王罕見的仁者之心立下誓約。
“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約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罪加刑;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三、不加農田之賦。”
誓約中嚴重警告說,子孫不得背棄上述誓言,否則是為不祥,將遭天譴。
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一份出自帝王之手,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誓約。
兩宋十八君,基本上遵守了這一誓約的精神,當然,除了北宋亡國和南宋初定那一段時間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使得宋代成為中國古代史上最少殺戮大臣的朝代,也是罕見的沒有爆發全國性農民大起義的朝代。
後又有酒釋兵權,絕武夫之患。
鑑於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兵驕而逐帥,帥強而叛上”的教訓,“藝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將之權。”親身經歷了五代十國兇猛搏殺的宋太祖以
其超人的政治智慧,設計出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重點就落在瞭如何防範分裂、割據、叛亂和鞏固統一等方面。
其第一步棋就是“收兵權”。961年春,宋大祖下令將統帥禁軍的殿前都檢點慕容延釗罷為山東南道節度使,罷侍衛親軍指揮使韓令坤為承德軍節度使,禁軍從此由皇帝直接指揮。
接著,又把節度使所兼領的州郡收歸中央管理,中央派文官到這些地方出任知州、知縣,直接對中央負責,加強了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同年7月,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和平手段收回石守信、高懷德等手握重兵而又功勳卓著大將的兵權。
其後,宋王朝又推行“更戍法”,使得“兵無常帥,將無常兵”,守內虛外,強幹弱枝,徹底根除了武人擁兵自重之患。
兩宋320年間,軍閥割據、藩鎮坐大的現象再未重現。
其次是三衙分立,防大臣專權。
宋太祖推行文治,極有遠見的實行了“三權分離”的制度設汁,將過去由宰相統領的行政、軍政、財政大權一分為三:中書省管理政事,樞密院管理軍事,三司管理財政。
其中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其首長,宰相之外設參知政事(副相)分其權;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其最高首長為樞密使,設樞密副使分其權。
中書省與樞密院地位相當,互不統屬,各自對皇帝負責,並稱宰執。
財政權由三司執掌,最高首長為三司使,下設鹽鐵、度支、戶部,職權僅次於宰執,同樣直接對皇帝負責。
這樣就使得大臣難以“一手遮天”,極大的加強了皇權。
此外.宋大祖還實行了官職、差遣分離的制度,只有差遣才是實職,同時地方官三年遷轉一次,從而杜絕了派系的產生。
緊接著就是廣開言路,開清明之治。
宋朝除秘密立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外,還提高臺諫地位,設立御史臺和諫院,這是兩個職責類似、威權極重的監察、輿論機構,一般由那些學術、才能、品行優良的出任其職,並准許“風聞言事”。
臺諫控制監察與言路,鋒芒所向,不但經常可以將宰執大臣拉下馬,而且可以直接批評皇帝。
宋代皇帝在被“批龍鱗”“犯天顏”時雖時有震怒,多數情況下仍鼓勵直言。
因而宋代官員進諫“雖雷霆之威不避也”。
官員甚至百姓指著鼻子罵皇帝也往往無恙。
宋人不無自豪地說:“前世之臣,以諫諍忤旨而死者皆是也;祖宗不惟不怒,又遷之以至於公卿。”
甚至直言敢諫竟是宋代升官的一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