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並不然,因為都說過了,宋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經濟發展的一個巔峰時期,遠遠超過了後面的明清。
自然,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宋代食品業有了很大的進步。
因此宋代的飲食頗具特色,與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飲食結構也有了較大的變化,這其中包括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藝術成分更加明顯,式樣也更多。
所以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業的競爭其實是十分激烈的,這也導致了市民食譜日益多樣化。
畢竟漢人的飲食文明經歷千百年的發展,飲食的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的品種也愈益豐富。
但是,需要說明,限於古代的生產水平,飲食文明的成果往往被社會上層享用,而社會上層和下層之間的差距卻不斷地擴大。
像是飲食品種的話,最基礎的就是五穀了,畢竟漢人作為農業民族,五穀一直在飲食中佔有主要地位。
不過宋代尚無玉米、白薯之類作物,因此,因地制宜,北方人的糧食以粟麥為主,南方人的糧食以稻米為主。
在宋代,餅是作為一種主食,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的餅並不像現在僅指經過燒烤加工而成的一種圓形食品。
凡是用麵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餅。
烤制而成的叫燒餅,與我們今天的無二。
水瀹而成的稱為湯餅,在籠中蒸成的饅頭叫蒸餅。
《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在街頭叫賣時所喊的“炊餅”,指的就是饅頭。
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宋仁宗名趙禎,為了避皇帝名諱,人們又將蒸餅讀成炊餅,亦名籠餅,類似於今天的饅頭。
湯餅就是面片湯,並處在向索麵,即麵條的演變過程中,又名。
當時汴梁食店出售的軟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膾面等,臨安麵食店出售的豬羊庵生面、絲雞面、三鮮面、筍潑肉面等,都屬湯餅。
南宋晚期,出現了“藥棋面”的掛麵,“細僅一分,其薄如紙”。
燒餅又稱胡餅,不是說相聲的,汴梁的胡餅店出售的燒餅有門油、菊花、寬焦、側厚、髓餅、滿麻等品種,有的燒餅無疑沾帶芝麻,油餅店則出售蒸餅、糖餅、裝合、引盤等品種,食店和夜市還出售白肉胡餅、豬胰胡餅、和菜餅之類。
饊子又名環餅,蘇軾詩稱“碧油煎出嫩黃深”,無疑是油炸麵食。
臨安市內出售各種麵點,統稱“蒸作從食”。
另有“酥蜜裹食,天下無比,入口便化”,估計也應用米粉或麵粉製成。
宋人面食中還有帶餡的包子、餛飩之類,如有王樓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餅、筍蕨餛飩、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肉油餅、糖肉饅頭、太學饅頭等名目。
岳珂《饅頭》詩說“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就是指那種帶餡的包子。
宋仁宗出生後,其父宋真宗“喜甚”,“宮中出包子以賜臣下,其中皆金珠也”,這是以“包子”一詞寓吉祥之意。
蔡京“集僚屬會議”,“命作蟹黃饅頭”,竟“為錢一千三百餘緡”,其府第專設“包子廚”,其中“縷蔥絲者”竟不能“作包子”。
這是統治者窮奢極侈的一個側面。
一作畢羅,外包麵皮,內裝水果或肉類及佐料,然後烤熟,大約類似鍋貼和餃子。
宋代餅業興盛,競爭自然也激烈。
為了在競爭中取勝,賣餅者想出了各種方法。
東京的賣餅者,就在街頭使用五花八門的叫賣聲,以招徠顧客。
像是之前簡單說過的,一位賣環餅的小販,為別出心裁,在街頭兜售時竟喊出“吃虧的便是我呀”。
後來這位小販在皇后居住的瑤華宮前這樣叫賣,引起開封府衙役的懷疑,將其抓捕審訊。
審後才得知他只是為了推銷自己的環餅,便將他打了100棍放了出來。
此後,這位小販便改口喊“待我放下歇一歇吧”。他的故事成為當時東京的一樁笑料,但生意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