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明清時期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
但是以農立國,重農輕商思想的統治地位並沒有改變。
在傳統的輕商思想下,商業是得不到大力提倡,更不能過分發展以致衝擊本業的。
這種思想在中國封建時代已根深蒂固了,而這種傳統的重農輕商思想及政策主張與當時同時代其他西方國家的思想潮流是南轅北轍的。
地理大發現以後風靡西歐的主流經濟思想的重商主義,各主要航海國家無不強調商品流通和貴金屬的輸入對於國家富強的重要意義。
無不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去積極支援海外商業的發展。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殖民地貿易,荷蘭人的“海上馬車伕”時代以及英國人“日不落帝國”的建立,都是在重商主義思想和國家政策推動下實現的。
中國明清兩代封建王朝在這樣一個時代卻仍在高唱“強本抑末”的老調。
當然不可能指望他們實行積極的海外貿易政策了。
此外就是中國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
的確,傳統的“華夷”觀念也是導致明清時期實行保守主義的海外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因。
“華夷”觀念是以中國為中心看待周圍世界和其他民族。
認為中華文明優於其他民族的一種政治文化心態。
視自己為世界中心,認為本土文明高於世界其他文明。
這種文化傳統上的“華夷”觀,捫閉了封建統治者對於海外世界的視野,妨礙了海權觀念的形成,這種思想的長期演化也就造成了後來“天朝上國”的傳統思想觀念的形成,並出現了與之相關聯的一整套處理自己與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準則。
在這種傳統的“華夷”觀念中,“禮儀教化之邦”的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國”。
中華皇帝作為“天子”恭承天命統治天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中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外,則為“蠻夷”之地,其文明開化程度不能與天朝相提並論。
但是中華皇帝“德被四海”,嚮往教化的“蠻夷”願與中國來往的,天朝從來都願意接納並與之建立起宗藩臣屬關係。
中華皇帝向他們冊封使其獲得對他們那塊土地的合法統治權,他們則要向中華皇帝進貢以示臣服,古代中國皇帝對世界政治秩序的最高理想——就是建立起以自己為天下共主,四海外夷賓服,萬方來朝的天下大一統的局面。
“華夷”觀念區分中華與外夷,著重點是在維護中國自己內部的統治秩序。
在中國封建統治者看來,中國作為禮儀教化之邦的內部統治秩序,即基於儒家傳統的綱常名教及君臣、父子、夫妻、貴賤等一整套宗法封建等級制度和禮儀風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這些是未受教化的外夷所不具有的。
因此,在中外之間劃分一條明確的界限,以避免中國內部的統治秩序受到外夷的影響,是絕對必要,萬萬不可含糊的。
“嚴華夷之防”是中國封建統治者在對外交往中一以貫之遵循的準則。
它的目的是要維護天朝的“法度”和“規矩”。
它也充分顯露出對外政策的內向和保守主義性質。
還有就是透過隔絕人民與外界的聯絡,以穩定專制統治。
因為任何政權制定政策,維護自己統治的安全總是第一位的目標,海禁是朱元璋防禦倭寇進犯的措施之一。
明太祖初年原不禁海,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禁頻海民不得私出海。”
直接的原因是倭寇侵擾不止,對日交涉又沒有結果,同時也是因為當時亡命海上的方國珍、張士誠餘部仍然盤踞島嶼,勾結倭寇,不時劫掠濱海海州縣,對剛建立的明政權構成了威脅。
禁止國民出海,切斷張士誠、方國珍舊部與沿海居民的聯絡,斷絕其接濟。
其在海上將難以生存,也必將不功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