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以來,用尤墩布為單暑襪,極輕美,遠方來購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故郡城西郊廣開襪店百家。
合郡男、婦皆以做襪營生,日從店中給籌取值,亦一便民之新務”明,範濂《雲間據目抄》)
需要說明,所謂暑襪,就是夏天所穿較為輕薄的布襪,它用較細潔白、堅實耐穿的尤墩布製成,故又稱“尤墩暑襪”。
由此可見,這個故事裡所講的暑襪業生產模式,已經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模式,進入了一定的商業生產模式,算是與資本生產掛鉤了。
還比如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江蘇巡撫曹時聘曾上疏皇帝,內中提到。
“吳民生齒最繁,恆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
“浮食奇民,朝不謀夕,得業則生,失業則死。臣所睹記,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千人,機房罷而織工散者又數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實錄》
以及明萬曆蘇民無積聚,多以絲織為生,東北半城皆居機戶,郡城之東皆習機業。
織文曰緞,方空曰紗,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
有他故,則喚無主之匠代之,曰喚代。
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緞工立花橋,紗工立廣化寺橋,以車紡絲者曰車匠,立濂溪坊,什百為群,延頸而望,粥後散歸。
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蘇州府志》
由此,史學界普遍認為,明朝中後期蘇州絲織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至於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的話,同樣舉例,在康熙年間,朝廷根據江南機戶的要求,廢除“織機不得逾百張”的限制,南京織機的總量達到張以上,有的手工工場擁有五六百張織機,有些大包買商也擁有四五百張織機。
絲織生產的分工更加細密,機房織出的生絹生綢,還要經過練房、染房、漂房的加工。
不管是機房、練房、還是染房、漂房,內部又有許多分工,如練房內部有煮、漚、曝等不同的工序分工。
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部門和地區,也比以前增多。
像是雲南的採礦業、四川的井鹽業、臺灣的製糖業、陝西的伐木業、景德鎮的制瓷業以及許多地方的造紙業等,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還有四川貨殖最巨者為鹽……大鹽廠如犍、富等縣,灶戶、傭作、商販各項,每廠之人以數十萬計。
而沿邊之大寧、開縣等廠,眾亦以萬計。《三省邊防備覽》
從這些例子中,都可以看出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表現。
而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的話,怎麼說呢,需要說明,明清資本主義萌芽,是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出現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
說“資本主義萌芽是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出現的新事物”是指明清資本主義萌芽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說“資本主義萌芽代表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是指明清時期,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發展資本主義成為進步的歷史潮流。
不過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而且由於受封建制度的束縛,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只有量的增加,而無質的突破,始終處於萌芽的狀態,而沒有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這也正常,因為封建制度的束縛,具體來說,是受到封建王朝所推行的“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嚴重阻礙,是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根本原因。
由於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超常穩定性,稀疏而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還不足以動搖封建自然經濟的根基,因此,直到鴉片戰爭前夕,就全國而言,自然經濟仍佔據主導地位。
這也就不得不提到古代封建社會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了。
首先要給大家解釋一下,“重農抑商”政策及目的。
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採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它開始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後世延續。
其直接目的是確保賦役的徵派和地租的徵收,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決定的。
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