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這次那元昊賊子來時洶湧,我們之前根本沒多少察覺,所以根本沒來得及疏散百姓,一旦放棄,不是叫城內的數萬百姓盡送如賊人之手嗎?”
“可範帥……”
“行了,我知道你們想要說些什麼,可我意已決,那就是死守延州城,以守待援,畢竟我們大宋將士是幹什麼的?無外乎保家衛國而已,怎麼能將疆土百姓拱手送於人手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是範帥,守得住嗎?”
“守不住也得守,延州城城池堅固,那元昊賊子想要攻破,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可是範帥,要知道那元昊賊子可是有三十萬大軍,到時一旦將延州城包圍,死死困住,我們就是想撤也撤不了了啊。”
“沒錯,而且守城最重要的是糧草充沛,現在我們延州城的糧草並不如何充沛,想要死守恐怕也守不了多久啊。”
范仲淹是堅定的道。
“我知道,諸位將軍放心吧,我已將這裡的情況八百里加急送往朝廷了,相信不僅之後援軍就會到來。”
“至於糧草的話,也不需要擔心,我們可以便宜行事,發放交引,讓商賈為咱們運糧,總能幫助咱們撐下去的,就不信了,咱們眾志成城之下,會守不住這延州城。”
“畢竟在本官看來,這元昊賊子不過跳樑小醜而已,我朝廷大軍一到,定可不費吹灰之力的將他給蕩平!”
“砰!”
說到最後,范仲淹是伸手握拳重重的一砸面前的桌子,顯得怒髮衝冠,斬釘截鐵。
而見得他這樣說,其他武將也是無奈,只得聽命行事,畢竟不管怎麼說,楊宗保元帥不在後,他就是現在西北最大的長官了,只能聽他的,不然,到時治你一個抗命不尊,誰也受不起。
就這樣,又經過一番焦急的謀劃後,眾多將帥也是急衝衝的退了下去,依照吩咐形式。
是動員百姓的動員百姓,巡城的巡城,戒備的戒備,籌措糧草的籌措糧草,發交引的發交引,一片風雨欲來的焦急景象。
………………
當然,說到這裡,需要給大家簡單的解釋一下,什麼是交引。
其實也很簡單,在宋代時,西北戰緊軍興,政府為解決軍隊所需糧草,於是招引商賈運輸糧草至西北,並向其發放交引作為入納邊地的酬償,商賈攜交引至京師或他州支兌現錢或榷賣品,時稱為“入中”。
以交引作為媒介,入中與榷賣結合起來。
這也是宋朝商業發達的一個重要舉證,像是伴隨著入中的實行,城市中甚至出現了以經營交引為業的坐賈—交引鋪戶。
所以在宋代,交引鋪戶與入中、榷賣息息相關。
其實交引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像是早在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政府就統一向園戶收購茶葉榷賣於商賈,商賈輸納金銀錢帛於京師後,政府向其發放交引,允許其憑交引至榷貨務兌換茶葉。
到了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至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遼先後進行了高粱河、滿城、雁門、瓦橋關等重大戰役。
其間,河朔之地,大軍聚集,亟需糧餉,由於連年飛芻輓粟,雖屢有豐穰之時,仍然不堪糧草徵調之重。
雍熙初,太宗欲征伐范陽,而當時邊地糧倉空虛,故雍熙二年(985年)三月,召募河東、河北商賈於邊塞納銀,政府發給交引作為憑證,憑此至京師或他地兌取見錢或茶鹽,此為邊地入中制度的肇興。
入中之始,即與榷賣捆綁在一起。
雍熙以後,每每戰事,糧餉迫急,常令商賈入中糧草於邊塞,根據地域遠近度量其價值,以厚於市價之值支付其交引,商賈攜帶交引可至京師支取緡錢,或至江、淮、荊湖支取茶及顆、末鹽。
乾興以降,邊地入中時支償之榷賣物品又有增添,如在東南增加緡錢、香藥、犀齒,即三說法。
到了慶曆八年(1048年),因京師榷貨務現錢入少出多,故依三司鹽鐵判官董沔之提議,以茶、鹽、香藥、緡錢支付入中商賈,是為四說法。
要知道唐宋以來,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及市場的擴大,推動了商業信用的興盛,信用票據由此產生。
宋代之交引可溯源至唐代之飛錢,其作為一種支償票據,具備了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當事三方以及信用、匯兌、支付的功能。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在京城設定錢幣匯兌機構—便錢務。
商賈於便錢務存錢換取匯票,可於其他諸州以匯票兌換現錢。
宋代伴隨著交引的發行,出現了經營鹽茶等鈔引為業的交引鋪戶。
宋代在京城設定榷貨務,掌管茶鹽鈔引的發放與交易,因此京城是交引鋪戶最為集中之地。
宋代京城交引鋪戶的店鋪“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其交易規模非具有殷實資本者不能進行,為平常商賈所無法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