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由於南宋在設定斥堠鋪與擺鋪時,並未廢置原有的郵傳系統,這就造成省鋪、斥堠鋪、擺鋪三鋪時常並存的情況。
而為了應付三鋪重複混亂的局面,南宋政府對它們作了嚴格的分工。
斥堠鋪初設時,“專一傳遞日逐探報斥堠文字”,主要是“探報金賊並盜賊文字”。
擺鋪取代斥堠鋪之後,其傳遞任務與斥堠鋪相同,擺鋪被廢除後,斥堠鋪則又承擔起所有緊急文字的傳遞任務。
常行文字以及非關金兵、盜賊文字由省鋪傳送。
像是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因擺鋪再設,對三鋪的分工又有了新的規定:“諸軍擺鋪止許承傳尚書省、樞密院、都督府、沿邊州軍等所遣發軍期錢糧要切文字,餘閒緩處不許輒入,並依條入斥堠、急、馬、步遞。”
到了乾道時1165~1173年),又擺鋪廢罷,則將鋪兵放遣,一半歸軍,餘半入斥堠鋪。
擺鋪再置時,則“將諸路舊置擺鋪之處斥堠鋪兵內,揀摘少壯健步謹審鋪兵三名,改充擺鋪,專一傳送軍期不入鋪要急文字”。
後又制黑漆白粉牌和雌黃青字牌,分別作為擺鋪由諸處發往行在和由朝廷降付諸處緊急文書的標誌,以示與斥堠鋪文書的區別。
淳熙十三年1186年),又規定:“內外軍期急速文字專入擺鋪,常行文字併入斥堠。
其元無擺鋪處,軍期亦入斥堠,常行併入省遞。”
至於其它傳遞方式的話。
因為烽燧傳遞和郵驛傳遞是使用最為普遍的兩種傳遞方式。
除此之外,宋時還出現了一些獨特的情報傳遞方式。
比如信鴿,因為信鴿具有簡便、靈活、快速、準確的特點。
眾所周知,在古代通訊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利用鴿子傳遞資訊,要比用馬傳遞資訊快很多。
在宋時,人們馴養家鴿通訊已不是什麼稀奇事,“蜀人以事至京師者,以鴿寄書,不旬日皆得達,及買人舶舡浮海,亦以鴿通訊”。
由此可見,在當時鴿子已是一種非常方便的通訊工具。
而我國利用信鴿作軍事通訊聯絡正式見於史料的是北宋仁宗慶曆年間,西夏國王元昊的軍隊在與北宋交戰中,利用鴿子進行軍事通訊。
比如根據《宋史·夏國傳上》的記載,好水川之戰中元昊就是利用鴿子來獲知宋軍行蹤的。
“福與懌即宋朝大將任福與桑懌)循好水川西去,未置羊牧隆城五里,與夏軍遇。懌為先鋒,見道旁置數銀泥合,封襲謹密,中有動躍聲,疑莫敢發,福至發之,乃懸哨家鴿百餘,自閤中起,盤飛軍上。於是夏兵四合……宋師大敗”。
元昊事先設下埋伏,引宋軍入甕,再用百隻信鴿來作為伏兵發起攻擊的情報訊號,從而一舉獲勝。
可見鴿子在好水川一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軍利用鴿子傳遞情報的事蹟見於《齊東野語》。
《齊東野語》記載,南宋時,時任川陝宣撫使的張浚前去視察涇原統制曲端的軍隊。
張浚“按視端軍,端執撾以軍禮見,闃無一人。公異之,謂欲點視,端以所部五軍籍進。”
“公命點其一部,於廷間開籠縱一鴿以往,而所點之軍隨至,張為愕然。既而欲盡觀,於是悉縱五鴿,則五軍頃刻而集,戈甲煥燦,旗幟精明”。
曲端平時以鴿子傳送資訊練兵,戰時則用鴿子傳送情報調兵,這種方法比用人力傳送情報少了許多不確定性。
此外還有密碼,這不是說笑,宋朝間諜活動頻繁,為了適應情報傳遞的需要,間諜技術也有了新的突破與發展。
而宋朝間諜技術最大的突破就是密碼的出現和使用。
不過宋人那時密碼不叫密碼,而是將密碼叫做“字驗”。
所謂“字驗”,即將各種情報用四十字的一首詩中的某些字來表示。
具體要求是:所選的詩不得有重複之字,詩中的每一個字依次表示某一種情報,字與情報內容搭配的密碼本只由軍中主將掌握,每次使用時視所需傳遞的情報內容在新抄寫的這首詩應加符號的字下加上規定的符號即可。
對方收到這首詩後,查對密碼本就能譯出機密情報了。
這樣,送情報的間諜即使被捕或叛變,只要密碼本沒有落入敵方,敵人就無法破譯出所傳遞的情報。
據《武經總要》中記載,軍中之事略有四十餘條,各以一字為暗號,為:請弓、請劍、請刀、請甲、請槍旗、請鍋幕、請馬、請衣賜、請糧料、請草料、請牛車、請船、請攻城守具、請添兵、請移營、請進軍、請退軍、請固守、未見賊、見賊訖、賊多、賊少、賊相敵、賊添兵、賊移營、賊進兵、賊退軍、賊固守、圍得賊城、解圍城、被賊圍、賊圍解、戰不勝、戰大勝、戰大捷、將士投降、將士叛、士卒病、都將病、戰小勝。
如果出現了以上四十項中的某一項或幾項的情況,則書寫一首五言律詩,按四十項的次序,用一個記號寫在五言律詩的第幾個字下面即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