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10月,在中國京師同文館任總教習的美國人馬丁博士(中文名丁韙良),出席了在波士頓召開的“美國東方學會”會議,並宣讀了題為《關於中國的競爭考試》的論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文中他極力建議美國政府應該像新近實行文官考試的英、法、德等國一樣建立文官考試製度,並向長期有效地實行科舉制的中國學習,其中說到。
“在中國這種制度最為成功,如果此次能從他們的經驗中獲益,那麼這不是第一次獲益也決不會是最後一次,和火藥、造紙術一樣,這也會是我們大的獲益的經驗。”
“他們的這些貢獻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中之一影響了現代社會徹底變革,其他的對經濟文化同樣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應該承認,如果我們採用了他們的測試候選人能力及為政府提供最佳人才的方法,那麼我們心中的獲益絕不會比剛才提到的那些發明對我們的影響少。”
另一位美國人施惠廉寫了一本《最古老與最年輕的帝國中國與美國》,在書中也極度讚美中國的科舉制度,推薦美國政府採用。
終於,任用制度的改革開始了,首先是從舉行考試開始的。
1853年,國會對一項撥款法案作了修正,要求“透過考試”來挑選政府工作人員,以使他們不致因無能而壞事。
考試在這裡一舉而被提出了。
然而,那時參加考試的往往只限於被提名的少數人,所以仍不能保證最合格的人入選。
1870年內政部長科克斯發出行政命令,要求用公開競爭考試作為挑選政府工作人員的基礎。
1871年國會透過了一項至今有效的法案,授權總統制定有關美國文官的規程以提高行政效率。
格蘭特總統仿效英國建立了一個文官事務委員會,協助起草有關規程,並監督公開競爭考試的進行。
這個委員會做了很多工作,後來因為國會不予撥款而於1873年中止了活動。
但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國會終於在1883年透過了《調整和改革美國文官制度的法案》,即《彭德爾頓法》。
從而確立了美國公務員制度的功績制原則,奠定了美國公務員制度的基礎。
綜上所述,中國的科舉制在16世紀就為西方國家所悉,西方人把中國看成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故鄉,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科舉制度作為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一項選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於它留下合理的核心和競爭的精神,這就是考試製度和公開競爭。
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形態變遷了,合乎人類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試、競爭制度卻長期被推行。
科舉制度在中國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它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應該說西方文官政體是西方各國結合本國國情所創立的一種嶄新的政治制度,西方文官政體源於中國的科舉制,而又在中國的科舉制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
科舉制作為一種社會權力精英的選選機制對近代西方文官政體的形成與發展具有直接的。
深刻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科舉制仍然具有借鑑意義。
科舉制具有恆久的價值。
我們更需從科舉制中吸收其合理的核心“公開考試,平等競爭”的精神,以期獲得啟迪和收益。
最後,需要說明,提到科舉制,還有一個人不得不單獨提一下,那就是武則天。
不錯,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許多人對她的作為作過評論,或褒或貶,莫衷一是。
也的確,武則天的一生雖然充滿了傳奇色彩,但她畢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而且是一個女人。
武則天以一個女性身份“治朝綱,理天下”,不得不鎮壓反對自己的人,更必須重用各種各樣的人才。
如果說她經人舉薦入宮是偶然的,那麼她能夠位居九五至尊是自己拼搏、鬥智的結果。
她用計除掉了所有反對自己的人,連親骨肉也不放過。
但是,她的政績還是光耀千古的。
連我們偉大的都這樣評價武則天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像是天授二年(691年)除夕之夜,有人請武則天去觀賞隆冬之牡丹,武則天猜到這是一個陰謀,便派人先去檢視,果然發現賞花是假,謀害是真,下令殺了不少人。
當時所殺的多是李唐宗室貴戚、舊朝元勳大臣,這在客觀上削弱了已經腐朽計程車族勢力。
鯁直的人、確有才幹的人,只要不被武則天懷疑為謀反者,武則天還能盡力予以保全或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