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們全成了“多磕頭,少說話”的庸碌之輩,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兇災不敢入告”,報喜不報憂了。
太平軍起事時,大臣們互相隱諱,直到許多名城被攻克,才不得不上奏。
對於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有人指出“皆振鏞隱蔽之罪有以成之。”
對於曹振鏞倡導的官訣給吏治、世風帶來的惡劣影響,許多有識之士給予了揭露和抨擊。
朱克敬在抨擊曹氏官訣時說“道光以來,世風柔靡,實本於此。近更加浮滑,稍質直即不容矣。”
還有一位正直的無名氏做了四闋《一剪梅》詞,諷刺曹振鏞之流及惡劣的世風。
其一雲“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這是說外官打探京城官場訊息,賄賂京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其二雲“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
其三雲“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其四雲“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諡文忠,便諡文恭。”
真是維妙維肖又入木三分~~
二、圓滑趨避之術。
眾所周知,封建官場常常是不平靜的。
同僚間勾心鬥角,上司喜怒無常,政敵互相傾軋,政局變幻莫測,都是官場上常見的現象。
因此,久歷官場的人便揣摩出了圓滑模稜、以時趨避的做官訣竅。
靠此便可以八面玲瓏,左右逢源,誰也不得罪,從而順利地做官升官。
清代官場上這種做官訣竅甚為流行。
清初官場上的普遍觀念是圓滑是明智,剛正是狂愚。
顧炎武曾引白居易題胡旋舞女的詩形容這種壞風氣“臣妾人人學圓轉。”
晚清吏風敗壞,政局多變,圓滑趨避之術更加流行和精微。劉光第曾感嘆道“宦途趨避閃爍,何止萬端。”
身歷鹹同光三朝的顯宦王文韶是精於圓滑趨避之術的典型。
王文韶曾做過很多高官,在地方上做過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在朝廷做過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可謂官運極佳。
他做官的訣竅就是遇事圓滑模稜,明於趨避。
《清史稿~王文韶傳》說“文韶更事久,明於趨避,亦往往被口語。”
因其圓滑模稜至極,所以被人譏為“琉璃球”、“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
清人何剛德說王文韶“人極圓通,人以琉璃球目之”。
鄭逸梅說“王文韶為人柔和宛轉,有琉璃蛋之稱。”
《清朝野史大觀》記雲“京師士大夫豔傳文勤(王文韶)有油浸枇杷核子之徽稱,蓋甚言其滑也。枇杷核子固滑矣,若再加以油浸之,其為滑殆有不可以方物(形容)者。”
而且在清代官場上,類似王文韶這樣的油滑官吏極多,因而該書又說“清代官場,無論京官、外官、大官、小官,皆含有枇杷核子性質,未可專以此諡文勤也。”
王文韶圓滑的一個具體表現是遇到重要問題需要表態時,推三躲四,裝聾作啞。
李伯元《南亭筆記》講到一件事,很能說明王文韶的這一特點王文韶入軍機後“耳聾愈甚”,一日,二大臣爭一事,相持不下。
西太后問王意如何,王不知所云,只得莞爾而笑。
西太后再三追問,王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