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因為元朝統治者不願意看到漢人習武,所以終元一代,沒有舉行武舉。
到了更後面的明王朝建立的前一年,即吳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頒佈了文、武兩科取士的詔令,廣求天下能人賢士。
洪武三年八月,文舉鄉試如期開科,第二年會試。
會試三場過後,第十天面試,朱元璋親自觀其騎射。
朱元璋主張亂世用武,治世用文。洪武朝正是由亂入治之時,朱元璋的心思是:透過科舉取士,一次性選取出文武雙全的人才。
可是,從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文舉連試了三年,朱元璋認為這些挑選出來的“後生少年”才不堪用,就罷科舉不用。
一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開科,同樣只從文科取士,未開武科。
三年後,即洪武二十年1387年),禮部看朱元璋還沒有開設武科的意思,就奏請立武學,用武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朱元璋大不以為然,回覆說,你等這是將文武分拆開來,長此以往,天下就沒有文武全才的人了。
其後的建文、永樂兩朝,也都沿襲了朱元璋的思想,未開武舉。
到了英宗朝,大明帝國已不復洪武、永樂兩朝的威風霸氣,也沒有仁宣兩代的承平晏樂,盜賊蜂起,邊患頻仍。
監察御史朱鑑於是上《請設京衛武學疏》,以唐代武舉挑選出裴端、郭子儀為例,說就因為唐王朝得到了這樣的蓋世大材,從而收到再造奇功,提出開武學,以典武科的建議。
正統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准朱鑑的奏請,下令在南京、北京各辦一所武學,立武學學規。
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撻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偉烈雄風,聽說瓦剌犯邊,便輕啟親征之舉,結果在土木堡被俘,武舉之立也因之擱淺。
到了天順八年(1464年),也就是大明朝建立後的第九十六個年頭,英宗病逝,憲宗即位。
憲宗深以“土木之變”為恥辱,而西北邊防也已成為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
再者,武職世襲弊竇叢生,八股取士又難錄得全才,於是,於該年十月批准公佈了明朝第一部《武舉法》。
也就是說,天順八年為明朝武舉的起始年。
不過,從《憲宗實錄》的記載來看,天順八年武舉雖已開科,但無一人應試。
究其原因,是明王朝過於重視文化輕視武學,社會上形成了濃重的“右文左武”風氣,人們都以文舉為正途,以考中進士為榮耀,不屑於武學和參加武舉科考。
明人吳騫輯在《東江遺事》中寫東江鎮帥毛文龍在萬曆年間參加武舉時,還提到:“明俗輕武人,鄉有習武者,目為兵,不齒於所親。”
按照查繼佐《罪惟錄》卷十八《科舉志》上的說法,由於明代士兵的戶籍為軍籍,和普通民籍有別,且犯罪的人就被罰去當兵,這使得軍職人員社會地位低下,從而影響到了武舉發展。
很多世家大姓不以子孫中武舉為榮,反以為恥,認為這是自輕自賤,汙損先祖這做法。
經過從天順八年(1464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近四十年的發展,武科考試程式與專案算是初步完善,但武舉考試卻經常中斷,規模並不是很大。
嘉靖年間的《武舉錄》記:成化年間的武舉錄取名額,不過二名到七名左右;弘治年間的武舉錄取名額,不過十五名到三十名左右。
明朝武舉制度的成熟階,是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至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的四十年間。
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明武宗詔令武科考試結束,自己將在是府賜宴武舉人,該宴就賜宴中府,稱“會武宴”,此舉,開明代武舉賜宴的先河。
正德三年1508年),明朝兵部出臺了《武舉條格》,進一步完善了《武舉法》。
武舉制度也發展成了鄉試、會試兩級考試製度。
像是前文說過的,武宗朝的武舉人許泰,是大明朝現有史料可考的武舉人中,官職最高左都督)的一個,也是唯一被皇帝收為義子、唯一被賜國姓朱)、唯一被封爵安邊伯,永定伯)的一個。
明武宗朱厚照重視武學程度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