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出戰靠道義,像天及時落雨滋養莊稼一樣,得到上天的賜命,這是天陣;軍隊重在有充足的糧食,一邊耕種一邊作戰,得到土地的好處,這是地陣;善於用兵的人,能使三軍將士像父子兄弟一樣,得到人的團結和睦,這是人陣,離開了這三條,憑什麼作戰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唐高宗聽了後非常讚賞他,等到回答策問,便提拔為優等。
到了垂拱年間,多次補任左衛胄曹,依舊擔任宣慰吐蕃使。
等到引見天子告辭,武則天也十分欣賞他,說。
“我很久就聽說你的名字,以為是一位古人,沒想到竟在朝廷官員中。出使境外是小事,不值得煩勞你,你應該留下來等候任用的詔令。”
於是當天就讓員半千進入朝廷官署做供奉官員。
員半千還曾撰寫《明堂新禮》共三卷呈報給武則天。
武則天祭拜中嶽嵩山,員半千又撰寫《封禪四壇碑》詩十二首來獻給武則天,武則天於是越發的讚賞他。
前後賜給他千餘匹絹,五次升官做正諫大夫,封平原郡公,開元二年去世。
所以員半千還是史上最長壽的武狀元,一直活了94歲得以善終。
此外唐朝還有兩度拜相、軍功第一的武狀元——郭子儀。
的確,要評價歷史上最牛的武狀元,恐怕就要當屬唐朝的郭子儀了。
相比大家都知道,唐朝因為“安史之亂”,差點亡了國。
也正為如此,亂世出英雄,造就出了郭子儀、李光弼等蓋世英才脫穎而出。
郭子儀可以說對於唐朝真的有再造之功,最後做到了太尉、中書令、代國公、汾陽郡王等高官,他是武狀元中唯一兩度拜相的人。
郭子儀不但平定“安史之亂”有大功於唐,而且兩退吐蕃,兩復長安,說服回紇,威服叛將,威名天下,像是唐代宗就曾說過“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
而且郭子儀還是少有的得以善終的武將,史書評價他“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在唐朝廷有崇高的威望,聞他之名,少數民族部落往往不戰而退。
郭子儀能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單純靠著武功高強、軍事強大,而是以德服人。
我們熟知的《打金枝》就是演繹他的兒子郭暖與昇平公主的家庭趣事。
夫妻二人口角,郭暖竟然失口說出“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這樣的混帳話,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這可是誅九族之罪。
但唐代宗對前來告罪的郭子儀說: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間的事,不用理他。
郭子儀並未因為皇帝的寬恕而罷休,還是杖打了郭暖幾十棍才拉倒。
當然,雖然有員半千郭子儀這樣風光無限的武狀元,但並不是所有武狀元都有他們這麼風光,也有混的很不如意的
像是鄭冠,也是唐朝人,而且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文武雙科狀元,可謂文武全才式的人物,卻只做了個戶部郎中,既無德行、功勳傳世,也無一言半語示人,只知其書法不錯,但也並非大家。
還有朱虎臣,南宋孝宗時代人,九歲就當了武狀元,射十箭有九箭射中目標,並精通《孫子兵法》《諸葛八陣圖》等兵書戰策,可謂不出世之神童,妥妥的武曲星下凡。
但在那重文輕武的年代,這個神童最後只當了個承信郎,要知道那時武臣官階一共五十三階,第五十二階就為承信郎,可見並未受到重用,這位史上最年輕的武狀元,再無先進事蹟傳世。
值得一提的還有西夏的李遵頊,他是西夏皇室,卻參加了武舉考試,並獲得了狀元。
史稱李遵頊“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有兩下子,這位西夏的武狀元,後來當了皇帝,就是西夏國第八位皇帝神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