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需要說明,明代的鄉試、會試頭場都是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
所以,那時一般的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很難有時間去專研其他,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明朝在詩詞方面的成就,就要遠遠的低於唐宋了。
因為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
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
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
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
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
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
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
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
也正是因此,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製度本身引向絕路。
像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就曾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
到了後面的清朝的話,因為清承明制,所以清朝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這麼說可能不太生動,可以給大家更加簡單的講解一下,那就是如果現在有一個朋友是生活在清朝的普通家庭子弟,他想出人頭地的話,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那就是讀書參加科舉,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去參加縣裡的考試,這個叫做“縣考“。
如果縣考及格了的話,那就是第二步了,也就是準備準備,接著去參加市裡的考試。
不過需要說明,清朝的時候,沒有‘市’這個說法,那時候‘市’叫做‘府’,市長則叫做‘知府’。
所以市裡的考試叫做“府考“。
如果這你也透過了,那麼恭喜你,也算是小有成就了,接下來,就是第三步了,知府會上報透過府考及格線的考生名單,中央會派教育部特派員,也就是‘學政’組織以‘府’為單位的‘院考’。
如果你院考也透過了,那麼更加恭喜你,從今以後就是政府認定的知識分子了,叫做‘生員’,也就是從今以後可以自稱為‘秀才’了。
同時成了秀才以後,接下來就有兩條路可以選。
第一條路就是不再要功名了,那麼我必須參加朝廷組織的每三年一次的秀才資格考試‘歲考’。
‘歲考’不及格,‘秀才’的頭銜就會被剝奪。
除此之外第二條路就是繼續爭取功名,我要考‘舉人’,那麼我必須參加府一級的舉人報名考試‘科考’。
如果你科考及格了,就能繼續參加省一級的舉人資格考試‘鄉試’。
只要是透過‘歲考’和‘科考’的秀才,朝廷就會發給口糧,讀書算是沒有白讀了。
同時需要說明,‘科考’中成績最好的考生叫做‘貢生’,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薦的人才,也就具備了做小官的資格。
優貢一等可以做縣長知縣)候選人,三等也具有做縣教育局長訓導)的資格。
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加人數大約在100人左右,考過了就是‘舉人’鄉試第一名叫做‘解元’。
鄉試及格了,也才能參加朝廷組織的全國性考試‘會試’。
會試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時間是鄉試的次年,地點在首都北京。
‘會試’第一名叫做‘會元’。
如果會試及格了,那就更加值得慶幸了,因為能參加最終的考試‘殿試’了。
殿試也是在北京考,通常是在故宮太和殿,由皇帝親自主持。
殿試及格了,就算考中了,從今以後就能叫做‘進士’了。
進士按照成績,分為三等,分別是一甲、二甲、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