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沒錯,畢竟我們只是衙門口小小的當差的,大家就別為難我們了,因為你們為難我們也沒用啊。”
“誒,對啊!”
聽得王朝馬漢這樣說,卻是讓得所有文舉生都是心中一驚,就如同一語驚醒夢中人一般,令得他們都是恍然大悟道。
“還真是,我怎麼沒想到啊,對啊,我們可以去告御狀啊!”
“沒錯,開封府不管,那包黑子不管,我就不相信連官家也不管了。”
“說得對,官家可是最寵我們文舉生了,一定會幫著我們說話的,到時有那王華好看的,恐怕就算想死個痛快也難了啊。”
“可不是嘛,到時我們不僅可以讓官家為我們做主,而且可以驚動滿朝諸公,讓他們一起為我們做主,一定讓那小子死無葬身之地。”
“哈哈,還真是,而且不止是這樣,到時我們甚至還可以連那該死的包黑子一起告了,告他個徇私舞弊,偏袒那臭小子,也有他好看的,讓這種面黑心也黑的狗官趁早滾蛋最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對對,就這麼辦,說的太對了,就這麼辦,走,告御狀去,咱們告御狀去。”
“哈哈,沒錯,告御狀去,咱們告御狀去,一定要把這案子捅到天上去,讓全天下人皆知,知道那群武蠻子的歹毒,知道這大宋朝到底是誰的天下!”
說著,一群文舉生大笑之下,是轉頭就走,直接朝著皇宮奔去,準備敲響皇宮門前的等聞鼓,告御狀,把這事上達天聽,讓天家來與他們做主,也讓天下人知道他們文舉生厲害。
“呼~~~”
而見得一眾文舉生終於離去後,王朝馬漢,包括一直躲在後衙等待訊息的包拯等人,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心中一塊大石落地,心想總算是把這該死的麻煩給送走了啊。
雖然對於包拯來說,攛掇這群文舉生去告御狀,而自己這個開封府長官置之不理,也是一樁不小的麻煩,不過比起親自處理這樁麻煩來,無疑要好上太多了啊。
嘿嘿,這該死的麻煩,就讓官家去頭疼去吧,畢竟這天下都是你的,你不頭疼誰頭疼,更何況,這重文輕武的風氣也是你們弄出來的,就更應該你們去頭疼了啊!
包括一眾圍觀百姓見狀,都是興奮不已,心想這下有更加精彩的熱鬧可以看了啊,真好,絕對不能錯過,料想這事一定會霸佔接下來好長一段時間的汴梁城頭條的,一定得趕快去看看,先睹為快啊。
於是也如潮水般轟然跟了上去,準備一觀這場熱鬧,好掌握第一手的談資,好在之後跟朋友吹噓。
………………
說起告御狀,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像是這些年來曾播出的電視劇,特別是如《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等古代審理案件的電視劇,相信對“擊鼓鳴冤”的橋段更是不陌生。
雖然這其中有戲說的成分,讓許多人覺得並不真實,但其實,在古代還真有擊鼓鳴冤和告御狀這種事。
例如在《帝王紀》中就曾提到,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堯舜時就設有“敢諫之鼓”。
任何人有勸諫君主的意見或是蒙受了冤屈都可以擊打此鼓公開處理。
至西周時,有明確的史書記載稱,周天子居住的宮室正門外就懸著一個“路鼓”,有專門官員負責看守。
若是有百姓擊打此鼓,官員必須立即層層通告,冤情若重由周天子親自處理,不得延誤。
後來,百姓擊鼓鳴冤所用之鼓就有了專門的名詞,也就是本文中的“登聞鼓”。
在晉朝時,也允許申冤無門的百姓直接向朝廷申訴。
從此,這項制度在隋唐之時都一直沿襲,唐律更是規定,若有百姓擊打登聞鼓,官員必須受理,否則官員便有罪責。
而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述,在宋太宗時期,曾發生一件關於登聞鼓的趣事。
某日,京城的登聞鼓被一個名為牟暉的百姓敲響。
宋太祖趙匡胤好久沒有聽說有人告御狀了,以為民間有了莫大的冤情,命人將百姓叫來,準備親自處理。
結果牟暉見到趙匡胤卻說,家裡有個下人將一頭豬給弄丟了,因此跑來向皇帝抱怨。
趙匡胤聽到竟然是如此一個“案件”,無奈之餘,卻也沒有動怒,反而是賞賜了牟暉一千錢,讓他再買一頭。
處理完百姓的事後,趙匡胤是笑著對宰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