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元昊是個非常有頭腦的首領,這次張元主動前來投靠,他的腦洞大開,心想,我何不來個“以漢制漢”,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於是重用張元,直接封他為西夏的國師。
也正是因此,在張元的輔助西夏日漸強大,從一個彈丸之地發展成了能與北宋有一戰之力的強國。
此次更是採取他的計謀,困死了宋朝的三關大帥楊宗保,大敗范仲淹指揮的宋軍,第一戰就直接導致宋軍陣亡高達一萬多人,也正是因為這一戰令北宋整個西線的邊防噤若寒蟬,視西夏軍如猛虎,如避蛇蠍,都當起了縮頭烏龜,再也沒人敢出頭征戰。
同時這一戰之後,張元立即又鼓動李元昊趁熱打鐵,馬上攻取渭州,好進軍關中,入主中原。
總之這個張元在西夏,就沒做什麼別的事情,整天就只是鼓吹李元昊攻打北宋,他整個人一心一意以滅宋為志,力勸李元昊擴大對宋戰爭,攻取陝西關中之地,進而東向中原,同時聯絡契丹,讓其攻打河北諸路,可以讓宋朝兩面受敵,這樣就勢必陷入困境而崩潰。
並時常勸說李元昊:攻取漢地,令漢人守之,這樣才能擴大疆域,財用充足。
可惜李元昊雖然是一代雄主,但卻不是明君,很多時候對於張元的建議,根本不聽從,而是剛愎自用。
再加上身為遊牧民族長期養成的習慣,總是控制不住的喜歡擄掠而還,拿宋朝的百姓不當人。
因此,儘管取得多次勝利但是財力卻越發困難,這可能也為西夏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所以,這大概也是張元因為其人而被封建舊時代的正統觀念定性為“漢奸”或“民族敗類”的原因吧。
這本來是一個和黃巢差不多的人物,都是因為科舉不第而叛國,而之所以一個在歷史上赫赫揚名,一個名聲不顯,大家可能聽都沒聽過,主要原因便是宋以後歷代詩詞選均不收錄其詩。
現在還能考證到這個人,主要是因為其詩文殘篇斷簡及事蹟僅存於宋人筆記中,如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南宋洪邁《容齋隨筆》,南宋岳珂岳飛之孫)《桯史》等筆記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張元最有名的一首詩可以說是《詠雪》了,全詩大概是:“五丁仗劍決雲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這首《詠雪》詩大概在歷史上也和唐末的“造反英雄”黃巢所題的那首《菊花》差不多,只是不如它那麼有名,其主要原因也在於黃巢造反是為民族內部矛盾,而張元公開造反是幫異族與本國做對,是民族矛盾。
因為政治正確的原因,“漢奸”的詩詞不宜公開宣揚,所以其實私下裡許多文人騷客都極為欣賞張元的才華,婉惜之情躍然紙上。
這其中沈括,洪邁及嶽柯乃至我們的偉大領袖都是其中之一,張元與黃巢一樣因為科場不第,張元其人又因恃才傲物,被知縣打過板子,遂投西夏,鼓動元昊造反,與大宋朝對著幹。
張元的《詠雪》之所以在以前較鮮為人知,在之後比較有名,只因其中兩句我們的偉大主席在1957年在《詩刊》發表長征途中的舊作《念奴嬌.崑崙》裡自注引用而廣為人知。
主席的原文是:前人所謂“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得是飛雪,雖然文中未有提及張元之名,但的確是引用的他的詩。
其實宋洪邁《容齋隨筆》之《紀張元事》已經從這句詩中窺見張元立志攪亂天下的決心。
包括在1935年10月《念奴嬌崑崙》之“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其實也是為張元《詠雪》詩的化用。
所以由此可見,這張元的確是個有才華的人,而且才華還非同一般,在他的輔助下,李元昊能在造反的過程中取得一些優勢,也就不足為奇了。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