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的歷朝歷代也都一直沿用了這一制度,所以,其實很多後來的考生都應該感謝張元,是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此後各個朝廷的進士錄取率生生提高了一大截啊。
當然,這都是後話,總之,落榜後的張元,很生氣,很鬱悶,便拉上他的另一位朋友吳昊趕往邊關。
這時的張元,倒還沒有叛宋投敵的想法,也想找另一種辦法報效國家。
於是僱了幾個人拖著一塊大石板在前面走,石板上刻著他人兩個人嗟嘆懷才不遇的詩句,他們兩個人跟在後面,吟詩大哭,希望以此引起邊關統帥的重視,從而在邊關效力。
可能兩人覺得,既然文的不行,那咱們就來武的吧,在邊關效力可能要比在朝廷考狀元容易一些。
也果然,看到這夥人這麼奇怪的動作,邊關統帥還真的接見了他們,引他們入大帳聊了一陣兒,可最後,大概是覺得話不投機,那位統帥又把這兩人給送了回去。
這就更打擊張元了,要知道他們投靠邊關的本心就是要在那裡建功立業,將來好出人頭地,誰知道卻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時的張元還是沒有叛國投敵的想法,而是鬱悶的回到家鄉後,不知因為什麼事,又被當地的縣令打過一頓板子。
這下他是再也受不了了,也正是因為這次侮辱,讓得張元徹底下決心投靠西夏。
臨行前,路過項羽廟時,張元“乃竭囊沽酒,對羽極飲,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劉項起吞併’之詞,悲歌累日,大慟而遁。”
由此看來,張元不是毫無忠君愛國觀念的人,但卻是一個較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他認為自己的才幹遠高於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輩,有這些人當政,他就永無出頭之日。
所以他才要尋找一切機會證明自己的優秀,為此,不惜叛宋投夏。
可能也恰好是在此時聽到了李元昊有立國稱帝的大志吧,總之,張元就這樣帶著自己的好基友來到了西夏,也是在此時才改名為張元,其胡姓好友改姓名為吳昊。
因為這兩人原本叫什麼名字,實在不可靠,作者菌查不到。
而之所以改名張元,是因為“元”有“頭、首、始、大”的意思,另外他不是沒有考上狀元嗎?很可能是想自封為狀元,也就是“一元復始”,從我開始的意思。
可是雖說來在了西夏,但李元昊也並不是想見就能見的啊,人家畢竟是西夏王,日理萬機,而張元和吳昊不過是兩個鬱郁不得志的小人物,根本沒興趣搭理他。
不過這張元倒還真是有些才華,沒有難倒他,來在西夏後,兩人是在一家酒館裡,終日飲酒,並用筆在牆壁上寫下:“張元吳昊來飲此樓”。
也果然,巡邏者見到後,知道他們不是夏人,於是立即將他們拿下送予李元昊。
李元昊得知後,也很是吃驚,因為這就顯出兩人改名的奧義來,要知道此時李元昊還尚未改名為曩霄,依舊名元昊,見到這兩人竟敢不避自己的諱,自然很氣惱。
於是立即問他們為何觸犯其名諱?又為何進入夏境?
可這兩人臉不紅氣不喘的大聲說道。
“姓尚未理會,乃理會名耶?”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後受唐朝皇帝賜姓李和宋朝皇帝賜姓趙,可謂一人多姓)元昊聽後非常驚奇,就釋放了他們,並且委以重任。
這也顯示除了李元昊的過人之處,畢竟他之所以能夠建立西夏,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比大宋朝的皇帝更加愛才。
另外李元昊對待張元及吳昊的一個細節也使得張元和吳昊更加死心塌地為他賣命。
那就是二人投夏後,其家屬被宋羈縻隨州的時候,元昊派間諜矯宋朝的詔令釋放他們,偷偷救出張元的家屬到興慶與他共聚,從此,張元再無後顧之憂,一心輔佐李元昊,後來吳昊也被重用。
要知道唐朝的李世民在對付周邊的少數民族時,都是採取的夷制夷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