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還是感到不解的話,只需要看下當時的地圖,就會明白西夏為何讓北宋如此頭疼了。
因為由於遼國和西夏的存在,宋朝當時的對外交通路線被全部被阻斷。
這也就意味著宋朝對外貿易或者進口中亞等地的商品,都需要交納過路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怎麼說呢,頗有點此樹是我栽,此山是我開,要想打此過,留下買路財的意味。
尤其是先進的武器材料和馬匹等戰略物資的購買,很容易被兩國分頭卡主。
西夏的領地,一方面控制住了大半個河套地區,另一方面又截斷了河西走廊。
等於是將古代中原兩條最重要的外部技術資源供給線給霸佔了。
如果再加上遼國控制了晉北的代道和更東面的幽雲地區,就形成了一道完美的技術封鎖線。
於是,北宋不僅無法直接同西域或中亞的商販進行貿易,也很難直接引進善戰的外族武士與先進的武器技術,比如戰馬和回回炮什麼的。
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羸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個原因所促成的。
雖然很多人將宋朝的軍制視為罪魁禍首,但武器技術的落後也是他們無法戰勝邊境敵人的要素之一。
於是北宋在立國不久後,便開始嘗試打通幽雲和晉北交通線。
像是宋太宗趙光義時期的兩次北伐,都是帶有這個目的的。
但最後因為發現自己和遼國的軍事水平實在差距太大,就只能不了了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議和。
果不其然,後來遼國軍隊反攻上門,雙方簽訂了強迫宋朝開放邊境貿易的《澶淵之盟》。
宋朝反而因禍得福的擁有了固定的對外交流渠道。
雖然這一貿易渠道還是必須經過遼國之手,但畢竟還是聊勝於無。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朝終於開始重視以前自己不太上心的西北路線。
西夏建立之前的夏州、靈州等地,都是分而治之的党項部落。
這點倒是方便了宋朝進行貿易汲取。
加上還有一個處於敦煌的歸義軍集團,也非常希望與中原王朝保持良好聯絡。
要知道早期的党項人曾經與北宋關係尚可,然而,可惡的拓跋家族卻橫空出世。
從拓跋繼遷到拓跋元昊,三代人不斷投機取巧的吞併各種周邊勢力。
最後將宋朝的西北交通線全部切斷。
也逼的宋朝必須在西北邊境上保持一支龐大的軍隊。
加上已經在河北地區養著眾多防備遼國的精兵,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如果宋朝不做掉西夏,就必須像對遼國一樣,每年付出一筆獲得貿易的額外開支。
除非他們願意承受僅僅透過蜀地西北的邊陲小城,去和青海的吐蕃部落做規模有限的買賣。
西夏的建立讓宋朝的西北盟友只剩下青唐吐蕃。
這些事情在宋人眼中,自然是如哏在喉,恨不得除之後快,但在遼國人眼裡,卻無疑是最好的結果。
畢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嘛,這是很多小朋友都知道的典故。
甚至可以說,西夏之所以敢冒險和北宋開戰,就是遼國在暗中支援和挑撥,不然,真的是借他個膽子也不敢。
這樣一來,宋朝不僅無法集中力量來威脅遼國的南部,也不得不更加依賴同遼國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