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隨著宋夏慢慢交惡,特別是宋朝為了打擊西夏,便頒佈了許多禁鹽的政策,以求讓西夏屈服,宋與西夏的鹽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首先是一場食鹽引發的血案。
因為西夏地區,一直以盛產食鹽而著稱,其不但有烏池、白池為代表的的散鹽,還有河西走廊一帶所產的岩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西夏的鹽不僅品質好,而且價格十分低廉,價效比極高,宋朝人稱其“青鹽價賤而味甘”,競爭力遠超宋朝主流的解鹽。
西夏的鹽因其高品質被宋人稱為青白鹽。
西夏的青白鹽,由於其價效比,競爭力遠超宋朝解鹽,一經貿易,便佔據了市場的主流。
於是宋朝的大小商人爭相採購青白鹽,而這些收入大都流入了西夏地區的党項人手中。
看到自產的食鹽被西夏擠得無地容身,本就以貿易為主的宋朝政府自是十分惱火,外加十分妒忌。
但是考慮到當時,宋朝還沒有統一中原,因此其首要目標依然是消滅各地的漢族割據勢力,至於與黨項人的鹽業之爭,只能暫且擱置。
到了公元977年,隨著天下漸漸統一後,宋朝政府便逐漸開始壟斷食鹽買賣,但唯獨青白鹽交易依然照舊。
這主要是為了向西夏示好,宋朝還特地對青白鹽進行了特殊保護:“其青白鹽舊通商處,即令仍舊。”
因此在那時,來北宋進行食鹽貿易的党項人絡繹不絕,就算是違法的私販也司空見慣。
但是好景不長,党項人的一次分裂徹底終結了宋夏之間繁榮的食鹽貿易。
公元982年,党項族首領李繼捧突然率領部落來到宋朝邊境,希望能歸附宋朝,移民到汴梁城。
此時正值趙光義北伐失敗,本來軍心大喪的,結果看到此時居然有人來主動投靠自己,這真是雪中送炭啊,於是趙光義立即答應了李繼捧的歸附。
但是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卻不願歸附,並率領部落貴族逃入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澤,抗宋自立,徹底終結了雙方持續多年的友好關係。
宋太宗由此惱羞成怒,徹底下令青白鹽“禁毋入塞”。
期望用禁鹽的方式來摧毀李繼遷的財政基礎。
面對宋朝的經濟制裁,李繼遷無奈之下,獨木難支,只得被迫歸降了遼國,以求自保。
宋太宗見李繼遷找好了下家,沒有辦法,只好扶植李繼捧在夏州立足,並賜姓趙,任命其為夏州刺史,讓他領兵抵抗李繼遷。
在軍事打擊的同時,宋太宗繼續維持禁鹽政策,將其擴大為禁絕一切邊境貿易。
面對軍事和經濟的雙重製裁,李繼遷漸漸支撐不住,最後只得向宋朝服軟,歸附了宋朝。
但是這不過是李繼遷的緩兵之計,公元993年,待其恢復實力後,李繼遷再次起兵反宋。
面對反覆無常的李繼遷,宋太宗勃然大怒,嚴令再次切斷宋夏之間的食鹽貿易,以圖困死李繼遷。
但是趙光義這次沒想到的是,這次的長期制裁不僅沒能摧毀李繼遷,反而激怒了邊境的一干少數民族,他們因為沒有鹽吃,紛紛反叛宋朝。
這就導致宋朝的邊患,竟然越禁越多了,給宋朝造成了幾大的壓力。
這就導致了一場適得其反的禁鹽制裁,同時為了對付李繼遷,宋太宗趙光義還下令對西夏展開前所未有的經濟制裁。
包括絕其青鹽不入漢界;禁其糧食不及蕃夷。
並頒佈命令:“自陝以西有敢私市戎人青白鹽者,皆坐死。”
這段話的意思是,陝西以西的地界,誰要是敢私自跟西夏人做食鹽貿易,一律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