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0年,辛棄疾去江西上饒定居。當時上饒是交通要道,“密邇畿輔,東舟西車,蜂午錯出,勢處便近,士大夫樂寄焉。”洪邁《稼軒記》,下面列舉的資料也出自該文獻)很多朝廷大員都在上饒城裡買了房。
由於城中住宅過於稠密,辛棄疾擔心會發生火災,特意在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買地建房。
他買的地皮南北長達一百二十丈,東西寬有八十三丈,總面積將近一百六十畝,蓋了整整一百間房,此外亭臺樓榭無一不備,抄手遊廊綿延數里,仍然有八十畝土地空閒著,被他挖成魚池,闢成菜園,開成稻田。是真真有錢啊!!)
公元1182年,辛棄疾的豪宅全部竣工,他的好朋友、大哲學家朱熹前去參觀,“以為耳目所未曾睹”《龍川文集》卷21),從來沒見過如此奢華如此漂亮的大別墅。
辛棄疾帶著老婆孩子和七個小妾在此安居,小日子過得非常滋潤,他以為永遠也不會發生火災——前有大湖、後有土山,又遠離鬧市,失火的可能性確實極小。
可是辛棄疾的幸福日子只持續了十幾年,公元1196年深秋,他的別墅在一場大火中燒得片瓦無存,不得不搬到江西鉛山縣,再次買地建房。
包括文天祥的遭遇跟辛棄疾非常相似。
公元1269年,文天祥以狀元身份受到皇太后賞識,受命為宋度宗講易經,只講了短短兩年,就掙了一大筆錢。
因為宋朝對皇家教師非常看重,每上完一堂課都會有例行賞賜,而且所賞金額非常優厚,遠遠超過了正常薪水。
所以賺的盆滿缽滿後,文天祥遂於1271年回江西老家蓋房,江西廬陵往南百里有一座文山,風景優美,泉水甘甜。
於是文天祥在文山南麓半山腰裡買了一塊地,南北長達三十丈,東西寬達一百丈,他在這塊風水寶地上蓋了一座“種竹齋”、一座“見山堂”、一座“拂雲亭”、一座“澄虛閣”,前挖荷塘,後引飛瀑,左面種奇花異草,右面飼養珍禽異獸,地地道道一座山中別墅。
該別墅建成以後,“先生酒壺釣具無日不來,夫人步輿輕軒有時而至。”文天祥《山中堂屋上梁文》)文天祥兩口子經常來這裡度假。
文天祥曾經很得意地說:“昔晦翁愛武夷而不能家,歐公卜潁水而非吾土。餘何為哉?乃幸得之!……自此定居,永為安宅。”
當年朱熹先生想在武夷山隱居,卻沒錢蓋房;歐陽修先生晚年在安徽亳州蓋了房,亳州卻不是他的老家。
跟這兩位先賢比起來,我文天祥實在是幸運多了:第一,我有錢蓋房;第二,我蓋的房子位於故鄉。
所以我要知足,我要永遠在這裡定居下去。
可到底能不能在此永遠定居呢?
答案是肯定不能,因為立fag的永遠都沒有好下場。
果不其然,公元1273年,文天祥的文山別墅才建成剛剛一年零四個月,山下農夫燒山耕田,將其精心構築的“見山堂”和“澄虛閣”付之一炬。
文天祥沮喪之餘,又花錢僱人重建住宅。
到了公元1275年,蒙古兵勢如破竹攻入南宋腹地,臨安告急,文天祥將重建後的別墅賣掉,用賣房的錢招兵買馬,起兵勤王,率領一萬人馬上陣殺敵。
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時他的住宅又毀掉了一次,不過這次不是毀於天火,而是毀於戰火,毀於國仇家恨。
說了這麼多,可能大家會疑惑,為何宋朝會火災頻發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住宅密度過高+建材易燃。
當然也有些是人為縱火,像是李小魚這次,包括如宋太宗時楚王宮大火就是宋太祖的兒子被宋太宗逼瘋後點燃的。
也有的是雷電引發,宋仁宗時玉清昭應宮大火就是雷電引起的。
有的是因為火藥爆炸,例如公元1130年袁褧在南京經歷的那次火災。
有的是因為粗心大意導致小火延燒成大火,如文天祥的文山別墅正是因為山民燒山才引發了火災。
但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火災,其背後都離不開兩個最基本的因素:一是住宅的密集度過高,二是建材的易燃程度過強。
要知道宋朝疆域狹小,人口卻很多,住宅自然緊張。
北宋開封城區面積五六十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一百萬人;南宋杭州城區面積更小,只有三四十平方公里不含水域面積),常住人口竟然高達一百五十萬人該組資料出自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考證)!
若論人口總量,這兩座城市都是當時世界之最。
論人口密度,這兩座城市非但是當時世界之最,而且還要高於現在北歐國家的很多中心城市。
如果我們再考慮到建築技術的限制,宋朝民居多為單層平房,很難建成多層,更難建成高層與小高層,則當時建築的稠密程度可以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