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靈異小說 > 買宋 > 第265章 古代的救火制度

第265章 古代的救火制度 (第1/3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逆生行 綜影視炮灰黑蓮花逆襲攻略 天與暴君想要入贅 七零,穿成年代文中的極品親戚 寫作路人讀作萬人迷[快穿] 讀心後,瘋批暴君決定洗白 她漂亮又脆弱[快穿] 開局四零,手握星際商城帶飛祖國 撿到的小可憐是九尾狐妖 換嫁東宮,絕嗣太子輕點寵 易孕體質,七零長嫂兇又甜 覺醒異能穿末世,五個哥哥跪地痛哭 漫畫主角自救指南 開荒技術我最強,穿到星際放光芒 舔狗三十年,她攜千億家産回七零 死遁後才知,我是瘋批反派白月光 末日異種 第二次元遊 執戈元聖 狐妖小紅娘:從前有棵相思樹

說到救火,可以給大家簡單的科普一下,在我國古代,消防隊叫做掌管火事的部門,雖然前文書說了,世界上最早的專業化城市公共消防隊,誕生於宋朝。

但其實,這個部門最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設立了,他們是火安全的官員。

當時黃帝在排查民間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一定要節制用火,避免火災的發生,所以設立了專門管理火安全的官員,稱為“火政”。

到了商朝時,有幾座糧倉被燒,火勢不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記載,這也是文字出現後最早有關火災的紀錄。

商朝看到火的厲害,制定了火規,對遺棄在道路上的灰燼復燃後釀成火災的,要處以斷手的刑罰。

周朝規定,仲春二月,宮廷中掌管用火的官員要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鈴,提醒大家防火。

這也是更夫喊火燭的由來——可能大家在電視劇中都看到過,每到冬天,時近黃昏,街上就會傳來一陣陣“寒冬臘月,火燭小心,水缸滿滿,灶倉清清”的呼喊聲。

周朝禁火期更是大多吃冷食,不讓做飯。

春耕了,老百姓不能餓肚子幹活,所以禁火期前就得備好足夠的乾糧。

春秋戰國時,管仲說管理好“火”是關係到國家貧富的大事之一,並提出了修定火憲的意見。

那時舉行儀式的人,需用左手舉火把,以減少明火亂動的危險。右手捧碗隨時接灰燼,以防殘火落地亂濺。

舉火人要坐屋角,因為屋角不是活動的中心,還不準跟別人打招呼,不準講話,不準唱歌,做到專心守職,可以說,對火的管理達到了一定高度。

漢代,水火盜賊不分家,統一由武官執金吾負責。

“金吾”是兩端帶鎏金的銅棒,對付難管理的社會問題是很有威懾力的。

《漢書》中說,西漢長安“每街一亭”,有16個街亭,東漢洛陽24街,有24個街亭。

街亭和現在的派出所差不多,街亭裡有大鼓,有房間,有廣場,可以駐紮軍警,大的可容納幾千人。

東漢史學家荀悅對於火情的看法是“防為上,救次之,誡為下”,“防患於未然”是從這兒來的。

唐代負責火情的組織叫“武侯鋪”,分佈在城市、坊間,佈置的消防兵從一二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在全城形成一個火情傳達系統。

滅火工具大多是用豬、牛、羊等動物的皮編織的袋子。

據說,唐以前都是用這些簡單的工具滅火。

到了宋朝,火好像不那麼恣意妄為了,世界上的第一支城市消防隊誕生了,組織形式很像現在的消防隊。

負責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叫廂使。

當時開封等地火禁很嚴格,半夜就要滅掉一切燭火。

假如有的人家後半夜燒紙,必須事先告知。

滅火的兵叫防隅軍,也叫潛火兵,都經過嚴格訓練,專門夜間巡邏督促居民按時熄滅油燈、蠟燭等。

地勢高的地方有專門的瞭望火樓,白天黑夜不離人。

一旦有火情,撲救的各支隊配合密切,有的救護、安置受傷居民;有的搶救財產;有的運水滅火,紋絲不亂。

北宋仁宗時,已經有了水袋、水囊、麻搭等比較先進的滅火工具。

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時,升級了滅火隊員的配置工具,有棚索、斧、鋸、火籠、火背心等滅火裝備。

到了明朝,一些城市組建了火兵,主要是防禦敵軍火攻引起的火災和防範其他火患。

火兵駐紮在城中心或建築密集、人員流動多的地方,配有水桶、藤鬥、麻搭、唧筒、竹梯、斧、鋸等救火器具。

皇帝的東西是不能有閃失的,盛放鑾駕儀仗等器物的倉庫除沿護城河設定外,還建造了絕對可靠的防火隔牆。

防火隔牆其實是每隔7間房屋空出的一間房,無門無窗,裡面都是夯實的土,厚度達5米。另外,居民的白壁青瓦馬頭牆有防火和防風雙重作用。

寺廟、祠堂等建築屋脊上怪獸嘴裡吐出的曲折鐵舌頭,防雷火的,也就是避雷針。

清朝,對於火的管理更科學了。

康熙、雍正、乾隆時朝,每個防火班人數不下兩百人。

防火班又叫機桶處,機桶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引水滅火工具。

這種國產的救火器又稱“水龍”,一般放在防火班人員的宿舍裡,行動時便於攜帶。

在不少清宮影視劇中,有些火勢是很大的,讓人一看就發毛。

比如《孝莊秘史》中有個鏡頭,火光沖天,煙霧濃濃的,要是滅火的工具不先進,沒準皇家園子就不保了。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