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他們無不奉行以德治來處理與少數民族政權的關係,強調王者要以德服天下,對待番邦要“示之以德”。
也就是隻要統治者具備高尚的德行,就能讓番邦真心的臣服於中原王朝;而他們認為夷狄之所以屢屢侵犯邊境,就是因為沒有對他們推行“德治”,沒有施予恩惠。
對德治的推崇與浸淫下,他們認為與蠻夷“和親”是一種失德行為,而歲幣既可滿足蠻夷對於中原財富的物質需要,避免戰爭。
而且可以透過金錢安撫他們,並以此作為對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一種寬容和恩賜,以實現自我滿足的心理,彰顯大國風範,實現其“大德治天下”的目的。
所以標榜開明又崇尚德治的宋王朝統治者比起“和親”更願意以錢財來平息戰亂,維持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換句話說就是覺得氪金就是天下無敵,沒什麼事是氪金解決不了的。
於是,宋朝在與遼、夏、金議和時,寧可多給金帛,也不願嫁女和親。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遼興宗向宋朝提出以和親、增幣代替割地的要求時,宋朝允許增幣,但拒絕和親。
在宋仁宗及參與談判的大臣富弼等人的心中,割地無疑是喪權辱國,和親則大失體面,給錢則小事一樁,因此才以各種理由加以拒絕,最後使“契丹不復求婚,專欲增幣”。
由此可見,還是宋朝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無和親”提供了保障,那就是我太有錢了,不差這麼一點,就當打發叫花子了。
當然,這也主要得力於宋朝時的經濟重心發生了南移,要知道宋朝當時的墾田總數目達到了7.2億畝左右,雖然它的國土面積比不上漢唐,但這一數額在中國古代社會上卻依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此外,宋朝時種子、肥料得到了廣泛普及,農具和生產方式不斷進步,使得宋朝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提高。
包括像前文已經說了,宋朝的商業也呈擴大和發展的態勢,北宋時城市與坊市的格局已經被完全打破,營業時間也大大的延長;宋朝商業不再侷限於城市的範圍,在一些偏遠的地方也形成了眾多的的草市和鎮市。
並且宋朝在農、手工、商業上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擁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宋朝“金帛外交”提供了殷實的經濟保障,迎合富弼、賈昌朝等宋臣“以物質厭其欲”主張,大大增加了宋人拒絕遼和西夏和親的底氣,由此金帛演化為一種處理民族關係,平息兩國戰亂的外交手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還有就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內市場的擴充套件,宋代的互市也加強了中原內地與周邊民族政權之間的聯絡,中原王朝的豐盈物資讓周邊的民族政權產生了與中原互市的依賴性和迫切性。
以西夏為例,在西夏國內,絹和布的價格不是很高,易於被尋常百姓家接受,但是當兩國交惡,宋夏兩國貿易互市關閉,這些平常的東西價格飛漲。
在這種情況下,和親在對外政策中的積極影響就大為削減,宋王朝的君臣們看到了宋朝在互市方面的主導權,因而他們將互市納入了對外政策的體系之內,使互市成為了對外政策的新手段。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宋朝的“守內虛外”政策導致皇室與將門通婚,已經沒有多餘的公主用去和親了。
要知道受唐末藩鎮割據,武將奪權的歷史影響,宋朝採取了“守內虛外”的國家政策,這一政策由宋太祖趙匡胤起,此後歷代沿襲,皇族的女子大多嫁入將門,用這種政治聯姻以安定將心,防止其擁兵作亂。
像是《宋史?公主》記載:“太祖六女。魏國大長公主,開寶三年,封昭慶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王承衍,賜第景龍門外”。
“太宗七女。揚國太長公主,至道三年,封宣慈長公主,鹹平五年,進魯國,下嫁左衛將軍柴宗慶……”
也正是這一政策造成了北宋王朝內部的積貧積弱,外防空虛更是屢次將宋朝拖入戰敗泥潭,無力招架外敵挑釁。
所以,可以說是成也太祖,敗也太祖啊,如果他不制定這一政策,或者改成漢唐時的內聖外王的話,說不定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