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岳飛也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權勢太大,已經被滿朝文武所不容,即使回到朝廷後,等待他最好的結局,也是和狄青一個下場,被猜忌而亡。
所以他最好的選擇,就是繼續北伐,如果真迎回了二帝,那他就是從龍再造之功,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說不定還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最後功虧一簣,不僅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還斷了他的糧草,所以他才被迫回京,留下了一個千秋忠骨的美名。
當然,這都是猜測,誰都不知道岳飛當時到底怎麼想的,不過,真的很讓人費解的就是,他為什麼一心想要北伐,他不知道趙構等人的擔憂嗎?
而且就算北伐也不能打著迎回二帝的旗號啊,不然讓趙構怎麼辦?只能說,這裡面也有岳飛自己作死的成分,但凡換一下思路,可能就是不一樣的結局。
並且,最後徹底下決心殺岳飛,也不僅是出自趙構的決定,而是得到了幾乎滿朝文官的贊成和默許,即使人人都知道他的罪名‘莫須有’,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幫他說一句話。
只有和他同為武將的韓世忠出來替他說了幾句話,結果也被猜忌,被免去了樞密使的職位,打發去鄉下種田去了。
這都是戰爭帶來的壞處,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文官們才討厭戰爭,怕武將趁機崛起,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用錢買和平就儘量用錢買和平。
可惜,花錢買來的和平,終究是紙上的和平,並不牢靠,人家認賬的時候才作數,不認賬的時候想什麼時候撕毀就什麼時候撕毀,始終是軟弱無能的表現。
因此,李小魚的這首詞,真的是戳到了此時大宋朝堂的痛處,一眾文官們臉色難看之下,是恨恨的瞪了他一眼,接著又是急忙衝著文舉生們使眼色,示意他們趕快拿出另外一首詞,把大家的注意力轉移開,別糾結在這個地方。
而得到一眾朝廷大佬的示意,文舉生們也是不敢耽擱,立即拿出了自己寫的第二詩交給柳依依演唱,因為他們也知道,好像憑藉自己的第一首詩,根本贏不了李小魚,能和他打平就不錯了,想勝,還得拿出更加精妙的詩詞來才行。
就見他們拿出的這第二首詩,是由王安石牽頭寫的,幾乎是由他一個人完成,其他文舉生都沒幫上什麼忙。
這首詩名為《明妃曲》,講述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由豪邁雄壯的風格,完全換了一個曲風,只聽柳依依是娓娓道來。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
立時,一曲歌罷,果然,是將人們的思緒,從義憤填膺的針砭時弊中,再度拉了回來。
因為這一首《出塞曲》並沒有如何的激昂慷慨,而是柔情婉轉,描繪王昭君的美貌,著重寫昭君的風度、情態之美,以及這種美的感染力,並從中宣洩她內心悲苦之情,同時還揭示出她對故國、親人的摯愛之情。
人們是微閉上眼眸,眼前不由自主的出現了一副畫面,想到,明妃當時初起程出行離別漢宮時,淚溼桃花春風面鬢腳微微亦低垂。
低頭回看身影間周圍無有此顏色,還讓我君王的感情都難以控制。
離別歸來卻怪罪丹青畫圖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實未曾見有。
天仙意態由自生畫筆難以描摹成,當時冤枉殺死畫工毛延壽。
從此一離去心知更不能迴歸,可憐還不能穿盡漢朝皇城之宮衣。
萬里寄語欲相問塞南遙遠家鄉事,只有年年日日裡眼望鴻雁往南飛。
家人雖然在萬里傳來親人之訊息,好好安心在氈城不要常將家相憶。
您還不曾見近在咫尺長門裡幽幽阿嬌被鎖閉,人生如果要失意無分天南和地北。
真個是令人大感新奇,因為以王安石為首的這首《出塞曲》,並沒有從豪情壯志方面去描寫邊塞,而是極意刻畫了明妃的愛國思鄉的純潔、深厚感情,並有意把這種感情與個人恩怨區別開來,令人耳目一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首詩也的確是王安石的原創,李小魚在後世的書本上都看到過,只是沒想到,他在此時寫出來了。
要知道針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王安石歌頌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是很不容易的。
明妃是悲劇人物,這個悲劇可以從“入漢宮”時寫起,也可以從“出漢宮”時寫起。